人物档案:易小刚,男,汉族,47岁,中员,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级高工。主持参与9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开发的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将中国混凝土机械提升至世界领先水平,改变了全球混凝土机械市场格局。参与创建并领导中国工程机械最大研发团队,主持、指导开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三峡等重点工程,并出口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2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世界首台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首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最长臂架72米泵车……他的履历中写满了“世界第一”。
“不管楼设计得有多高、建得有多高,我们都一定有能力把混凝土输送到多高。”2010年1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一集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研究总院院长易小刚被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看起来依然平静,但信心满怀。
那时,32岁的易小刚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已有10年,在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注塑成形机、液压抽油机等项目,获得多次嘉奖。
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成为北京知名液压专家……这一切都让易小刚的父母、家人们心满意足并引以为荣。
与此同时,湖南一家不太起眼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正面临一场变革。当时,三一重工仅生产HBT60拖式混凝土输送泵一种产品,由于技术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销售陷入困境,企业举步艰难。
费尽周折,他们找到了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刚。但对易小刚而言,要放弃北京的一切,投身到一家刚刚起步、前程未卜的民营企业,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
父母、妻子、亲友强烈反对,用长沙的土话说“是不是脑子出了毛病”。然而,为了实现更大的人生抱负,经慎重考虑,易小刚最终选择了长沙。
1995年6月,易小刚孤身一人从北京来到长沙,在一个叫星沙的小镇上开始了技术“垦荒”的历程。
住在民工们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脚踩黄泥的简陋企业车间内,易小刚白天与泥浆、沙石和油污为伴,夜晚与老鼠、蚊蝇、蟋蟀同眠。南方的夏夜湿热多蚊,往往一个晚班下来,全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红肿。
困难自然很多,比如企业当时甚至连差旅费都支付不起,易小刚就自己掏钱作差旅费;习惯了北京工作时人手一台电脑,但现在易小刚带着10多位同事共用一台电脑,碰上电脑要维修,他们就用算盘来计算数据。
那时,一般的技术员都实行三班倒,但易小刚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看到自己的设计结果,不分昼夜地守在调试现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易小刚凭着自己的液压专长及电子控制方面的扎实功底,通过对混凝土输送泵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并创造性地把液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结合起来,解决了当时泵送高度低的问题,使得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三一泵的国内市场迅速得到拓展。
两地分居,妻子十分挂念,经常打电话问候或催他回家。但易小刚总是使妻子失望。多少次他强忍眼泪,默默地放下妻子的电话后就又去了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