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重镇其汽车工业历史自然也是非常悠久的,自1927(16年)年武汉市民李孝根等六人联合创办中南汽车修理厂至今,近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一批非常闪耀的车企,武汉轻型汽车制造总厂便是其中之一,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同时期的大多数车企不同,武汉轻型汽车制造总厂算不上一个根正苗红的汽车制造企业。而是一个由地方杂牌军整编而来的车企。总厂是1982年调整武汉市汽车工业生产格局时,由原武汉汽车制造厂和长江汽车改制总厂(武汉消防器材厂)合并组建而成的。武汉汽车制造厂和长江汽车改制总厂又是由若干小厂在不同时期整合而来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武汉汽车制造厂,他的前身长虹汽车制配厂成立于1958年“”时期,那时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多快好省建设新中国的热潮,湖北自然也不能免俗;有关方面在1958年前后集合了当地16家手工业合作社,合并组建了长虹汽车制配厂。工厂厂址分布在市内江汉、硚口两个区五条街道内,成立之初共有设备30多台,员工400余名,起初主要任务就是修车。
其实长虹厂在1962年由市交通划归市机电局管理之前最多叫连锁汽车修理店,厂址迁至汉口古田四路后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配厂。
长虹厂正式开始造车是1965年左右的事情,1965年5月市机电局决定以长虹厂为基础成立一个汽车修造总厂,管理五个分厂并成立全新的总装车间和底盘车间为生产汽车做准备。
同年六月,中南局和省委、市委根据中央关于工农业发展的相关指示精神下达了以长虹厂为主正式开始整车制造的指示,长虹厂于当年年底成功试制出了中南牌NJ130型2.5吨载重汽车10辆、1.5吨汽油载重汽车一辆,并正式更名为中南汽车制造厂,1969年再次更名为武汉汽车制造厂。正式出道成为一家整车制造企业。
从NJ130这个型号其实不难看得出来,武汽厂的这款产品就是南汽130本地化制造的产物。武汽厂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想在后面进行产品升级迭代非常困难。当然在当年的市场环境下,一款车吃个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南牌NJ130从1965年试制成功到1981年国家强制停产,一直都是武汽厂的主销车型,16年间共生产了32550台,年均两千台多一点。当然武汽厂在此期间也试制了像3吨载重汽车这样的改款车型,不过都是小批量生产在小范围内销售使用的,1981年130车型停产前武汽厂的3吨载重汽车年产量也没有超过700台每年,可以说武汽厂在82年合并前并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新车型。
相比于武汽厂,长江厂的历史要更复杂也更悠久一些。他的前身是1951年由“建新”、“彭永丰”两个小机器店合并建立的“武汉国营公益消防机器厂”。合并之初,共有员工57名,设备16台;主要业务是维修消防拖泵。
1952年为武汉市内产业升级。在有关单位的促成下又先后吸收了:“三合”、“震球”、“其求”、“新民”等多家机器店,直到1955年消防机器厂的这种合并调整才基本结束,厂名也正式更改为“武汉消防机器厂”,员工增至132人,由江岸区工业局管理。主营业务也从修理消防拖泵变成了生产消防拖泵和改装消防车,也算是勉强进入了汽车制造业。
1957年消防机器厂成功试制了全国第一台洒水抽粪两用汽车,1958年成功试制“万向云梯车”。同年消防机器厂被武汉市公安局从江岸区工业局手上划走。毕竟工厂效益好了下面的单位是留不住的。这不消防机器厂刚划到市公安局没多久还没捂热,次年就又被划走了。当然消防机器厂被划归管理还是有好处的,在的关怀下1959年底、1964年初武汉市公安局消防厂、江汉和平灭火器厂先后被并入消防机器厂,消防机器厂的实力也得到了经一步的扩充。
书接正文,消防机器厂在1961年相继增加了地上消火栓、100升灭火器等产品的生产线年又生产出了“扬子江”牌轻便消防车、CB-22型消防车等产品。1970年武汉消防机器厂各类汽车产能突破600台,阴差阳错中汽车成了这个消防器材厂的拳头产品。同年武汉消防机器厂更名为“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正式成为了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不过由于长江厂的主管单位多次轮换,长江厂的厂名几年间也多次更改,先后叫过:“武汉第二汽车制造厂”、“武汉轻便越野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等名。不过频繁的主管单位轮换和改名并没有影响长江厂的发展。
长江厂从北汽引进的211车型产量也是节节攀升。1973年突破一千台大关,1975年更是达到了1765台,实现利税356万元。在武汉当年那十几家车企里面算是表现比较好的车企之一。
1976年趁着发展势头大好,长江厂提出了“整顿、改型、上新车”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发动机改型和213客货两用车的试制。
1978年搭载全新发动机的213新车顺利通过了各类性能测试和五万公里可靠性测试正式开售。长江厂成为了市内举足轻重的整车制造企业。我想这也是1980年武汉汽车工业公司撤销时以他为主体成立武汉长江汽车改制总厂管理十个专业厂的原因之一。
在1982年合并以前,长江厂的状态是比武汽厂要好的。1982年,长江厂的轻型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辆。按照这个发展势头走下去长江厂未来甚至有可能会挤垮武汽厂。
按理来说武汽厂和长江厂虽然同在武汉,但毕竟是竞争对手,双方之间的交集应该不会太多。那他俩又怎么会合并的呢?
这就得从武汉汽车工业公司说起了,武汉汽车工业公司是为了发挥当地汽车产业集群优势而建立的,主要的工作应该是调配属地的各类资源,发展本地的车企。是一种政企结合的产物。1980年,有关方面按照产品专业化的原则,撤销了市汽车工业公司。长江厂取而代之成为了武汉长江汽车改制总厂。但1982年撤销两年的汽车工业公司又回来了,在新汽车工业公司的主持下两家车企才被糅合到了一起,成为了武汉轻型汽车制造总厂。
两家车企合并后的主要产品有:WH130型载重车、WH211型越野吉普车、WH130型3吨柴油载重车、WH213型轻型越野硬顶客货车、WH120型轻型货车、WH125型双排座货车及其各种变型车和专用车,以及WH492Q型汽油发动机等。其中,WH213型轻型越野客货车于1980--1981 年度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武汉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从产品线我们不难看出合并后生产的产品基本以长江厂的产品为主,武汽厂的产品几乎没剩多少。但就企业员工规模来看武汽厂的规模却比长江厂要大不少,也就是说新公司有很多人是光拿工资不干活的,想来企业的无效支出应该不会太少。注定合并后的公司不会走得太远。
1983至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