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产品中心

contact us

杏彩官方注册地址

产品描述

  隆冬时节,横道河子中东铁路百年机车库早已披上厚厚的银装,与远处的白山黑水组成了一幅迷人的冰雪画卷,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百年铁路的斑驳印记。不远处,笔直的哈牡高速铁路上,极具动感的“和谐号”飞驰而过。这一刻的遇见,是新与旧的回响,是中与西的交汇,是来与往的撞击,也是感怀与希望的链接。

  牡丹江,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曾经,中东铁路给她带来了工业化的季风;曾经,建国后不断发展的人民铁路为她带来了繁荣,如今,随着全国高铁网“八横八纵”最北一横——哈牡高铁的建成运营,又为她铺就了一条加速腾飞的钢铁跑道,一条东联大海西达欧亚的金色纽带。

  车轮疾驰,长风在侧,穿越于林海雪原的哈牡高铁不仅开启了雪城“速度化”的,更伸展开牡丹江加快发展的臂膀。以习总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循着科学的理念,“雪城”号列车正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动力行进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一程。

  1898年,哈牡铁路的前身,中东铁路全线年后的今天,哈牡高铁以250公里的时速,带动着雪城迈入高铁时代

  威虎山,牡丹江境内张广才岭北麓的一座竣峰,山势险要,风光秀丽,一部《林海雪原》让它闻名天下。

  四年前的12月15日,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威虎山多年的沉静,牡丹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哈牡高铁威虎山隧道在全段率先开工,标志着哈牡高铁正式开工建设。

  2018年的12月15日,再次踏访威虎山,随着隧道的开通、建设单位的撤场,喧闹的大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留下的只有“和谐号”穿山而过的呼啸。

  站在幽深的威虎山隧道口,回望哈牡高铁的四年建设历程,一张张“建设时刻表”,既包含着高铁建设攻坚克难,夺关闯隘的豪迈与气魄,又透出次第花开的成就与从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898年,哈牡铁路的前身,中东铁路全线年后的今天,哈牡高铁用一张张“成绩单”,更新着这条百年铁路的发展史,也记录下雪城发展振兴的节奏。

  作为全国高铁网“八横八纵”最北一横、龙江“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哈牡高铁全长293.204公里,总投资359.356亿元,设计时速250公里,共设哈尔滨、新香坊北、阿城北、帽儿山西、尚志南、一面坡北、苇河西、亚布力西、横道河子东、海林北、牡丹江等11座车站。哈牡高铁开通后,哈尔滨到牡丹江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间,将由现在4小时17分缩短至2小时以内,“两小时经济圈”也随之成型。

  梦圆时刻,难忘来路。在近年来龙江异彩纷呈的铁路建设中,从当年立项到当年开工建设,从和谐征收到全方位服务,从攻坚克难到科技创新,从借势发力完善城市功能到全面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者与牡丹江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哈牡高铁建设速度和精神”,在龙江铁路建设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因时而动,主动谋划,全力争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龙江上下齐力演奏出加快哈牡高铁建设的动人乐章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中国地大物博……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铁路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巨大,“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就是真实的写照。

  因中东铁路而生的牡丹江虽然很早就拥有了铁路,但由于地处全国交通运输网的末梢,虽历经几次改造,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对俄合作的加深,对俄贸易占全省半壁江山,牡丹江对铁路建设有着更强烈的渴望。然而,铁路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没有国家的统筹安排,不借力政策面的扶持,仅靠地方自己,铁路建设不可能飞速发展。

  哲人说,“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这种“识别时机”的“智慧”叫做把握机遇。

  2013年,中国创造性地定义着自己的世界方位,“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际上的热词。这一年,接收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国家信号,中蒙俄经济走廊在龙江翩然起舞,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六条通道之一 。

  抓住这历史性的伟大瞬间,省委省政府把通道建设作为龙江实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龙江铁路建设开始升级提速。积极抢“挂”龙江铁路建设的列车,哈牡高铁鸣笛启轮。

  2014年初的北京街头,玉兰含苞,梅花待放。哈牡高铁预可研就在那一个早来的春天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因时而动,主动谋划,全力争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龙江上下齐力演奏出加快哈牡高铁建设的动人乐章:

  为了加快哈牡高铁建设,时任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跟进,频繁地与国家发改委、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高层人士进行沟通对接,先后多次就方案选择、开工时间、牡丹江火车站改造等重大问题争取国务院领导、铁总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牡丹江铁路项目建设过问和批示,给予支持,为大力推进撑腰打气;省政府主管领导带队反复与铁路总公司领导沟通协调,并多次到牡丹江现场办公;铁路部门、省直相关部门各尽其力,使项目顺利推进。

  为了加快推进哈牡高铁建设,我市成立了哈牡客专项目专题推进组,抽调精干力量设立哈牡客专铁路建设指挥部,上下联动,强力推进。主管市长多次跑部进京,汇报争取;市发改委指派专人蹲守北京、天津,积极主动与国家发改委、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对接、沟通和争取,全面跟进哈牡客专项目审批环节和流程;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为高铁服务、为高铁让路……

  正是缘于对铁路建设的痴情,2014年初项目立项的时候,我市拿出了三套备选方案,对原有的哈牡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进行客货运扩能改造、新建哈牡客运专线。当时,最乐观的想法是有一个方案能获批就算是好的了,令人惊喜的是,在最终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中,新建哈牡客运专线和对原有哈牡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两个方案均获得了批准。

  正是缘于对哈牡高铁的迫切,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在项目可研报告尚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前,就同意派出1000余人的队伍进场开展测绘工作……

  天道酬勤。2014年12月15日,哈牡高铁威虎山隧道在全段率先开工,标志着哈牡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同时,也创造了重大项目一年内完成立项、可研、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四步并做一步走”的“牡丹江速度”。

  2016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正式公布,哈牡高铁成为了国家高铁网“八横八纵”规划中最北端的一横,而此时,哈牡高铁已开工建设了近三年,正向着提前开通的目标奋力迈进。

  马克思说,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投入、抢先付诸行动的哈牡高铁,渐入佳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铁路建设来说,按期完成征收任务,就是“粮草”,在某种程度上有时比“粮草”还重要。

  2018年11月26日,哈牡高铁首次按图“试跑”,牡丹江铁路指挥部副总指挥赖善勇有幸成为了第一批“乘客”。从牡丹江站出发到驶出市区,高铁列车用了不到3分钟,这让曾经协调和参与项目征收全过程的赖善勇思绪万千:

  2014年12月,哈牡高铁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5月,我市吹响了哈牡高铁项目征收的集结号,此后不到半年时间,全市累计征收房屋1363户、12.9万平方米,企业47家、9.6万平方米,永久土地1621.37亩、临时用地1761亩,项目征收任务基本完成。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规划,是征收人员的坚韧和奉献,是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是百姓知情明理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牡丹江全方位服务高铁建设的第一张“成绩单”。

  早在哈牡高铁申请立项过程中,我市就聘请了专业测算机构对哈牡高铁项目牡丹江段征地拆迁的现状及其费用进行调查摸底,利用无人机航拍,测绘出哈牡铁路控制线两侧现状图,比原计划提前4个多月发布了房屋封闭公告及土地预封闭公告,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违建抢建现象的发生。

  “在哈牡高铁征收工作中,难度最大,完成时间却最快的是牡丹江站南站房。”赖善勇说,白天征收人员跑部门协调工作,夜晚要对标,召开解决困难的现场会,这样连续一个多月,有的征收人员病倒在工作现场,有的征收人员上午在牡丹江工作,下午到哈尔滨相关部门对接,晚上返回牡丹江直奔南站房参加临时办公会……

  作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商业开发征收不同,哈牡高铁的征收没有上浮的空间、征收资金审批手续多、发放流程长……这无形中为“天下第一难”又增加了门槛。

  市征收办房屋征收实施中心主任李晓文介绍说,为了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他们全员上阵,一家一家商谈征收,一户一户化解难点,凭借“善于打硬仗、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仅用2个月完成了总面积4.35万平方米房屋的征收任务。特别是在虹云桥征收中,他们晚上9点之前与被征收人面对面做工作,9点后总结、分析梳理、研究对策,及时解决征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仅用5天就与全部被征收人达成征收补偿协议。

  事非经过不说难。爱民区,哈牡高铁牡丹江区域内拆迁面积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城区,征收任务占全市总任务的96.5%。在征收中,全区以施工节点为红线,倒排征收节点,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成了12个攻坚组,分段实施、合力攻坚,亮出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真情温暖被征收人、既算大账也算小账的“爱民理念”,助力哈牡高铁加速推进,成为哈牡客专项目牡丹江段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区域。

  不仅要让百姓搬得出,还要住得下、住得好,整合资源、盘活房源就成了一把“金钥匙”。为此,市城投集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整合资源,合理划分,并根据实际情况,从10余处区域、地点集中选取585套优质房源,千方百计保障部分被征收居民的安置。

  “哈牡高铁征收工作能如此快的完成任务,离不开牡丹江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赖善勇清晰地记得:“高铁拉来了新希望”,是征收人员与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既使再不好沟通的被征收人,也会耐心地听听高铁通车后牡丹江的新生活。

  “高铁拉来了新希望”,牡丹江新站的建设者们也清晰地记得,工程建设中,每天总会有一些百姓来打听和围观工程进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动迁户,这既有对“老家”的依恋,更有对哈牡高铁的期待,对牡丹江这座城市的期待与憧憬。

  大山不仅锤炼了他们的性格,更是他们展现风采的舞台,在苦干与创新中,高铁建设者破解着隧道施工“难的平方”

  四年来,哈牡高铁建设者们与寒风竞速,与酷暑争时,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为打通这条幸福路、发展路,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书写了高寒地区铁路建设的新传奇。

  修铁路之难,最难在隧道,在高寒地区的牡丹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冻胀变形、地质复杂。冬季的隧道施工是“难的平方”。

  2014年12月15日,广袤的林海雪原腹地礼炮齐鸣,哈牡高铁虎峰岭隧道动工建设。此时的户外最低温度已近零下40摄氏度,交通车辆因积雪深达一米无法进入,工人们就徒步进场,当地最有经验的林场工人也对此钦佩不已。

  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勘测人员就曾来到哈牡间交通要道虎峰岭下,因没有开凿隧道能力最后只能将线多公里,避开虎峰岭修建高岭子线。如今虎峰岭下的这支“铁军”,要用苦干与创新,改写虎峰岭隧道的修建历史。

  “一块被捏碎的豆腐。”这是中铁五局哈牡客专项目经理部一分部副总工程师王志强对虎峰岭隧道地质条件的形象描述。他解释说,虎峰岭隧道部分岩层破碎风化,开挖的过程非常危险。“这就好比一块豆腐,如果比较结实完整,挖掉一块,剩余部分还很结实。但如果豆腐比较破碎,挖掉一块,就很容易整体破碎。”

  为了破解复杂地质带来的难题,每次掘进前,施工人员都要做好一系列的“热身运动”:首先要对复杂地区进行每5米至100米不等的物勘。这就好比给岩层做CT。当确认了围岩差的区域,就要进行超前支护。也就是将10米一根的管棚插入围岩中,向管棚喷射混凝土,挂钢筋网片,安工字钢,打锚杆,再喷混凝土,这些特殊加固完成后,施工人员才能开展正常的施工作业。

  其实,不仅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在这条哈牡高铁最长的隧道建设中,通风和涌水常常会打乱掘进的脚步,而破解这些难题的仍然是技术创新。

  比如说,针对区域内涌水较重的情况,施工人员对隧道防排水和防寒防冻作了加强设计,大胆采用了新型防排水材料,不仅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还打造了我国高寒高铁排水等多项技术“新名片”。

  哈牡高铁沿线群山环绕、隧道密集,仅牡丹江范围内就有21座隧道,长达43693延长米,这里除了全线最长的虎峰岭隧道外,还有全线惟一最高风险隧道--爱民隧道。

  哈牡高铁即将驶入牡丹江市区时,会在郊外的西山钻入隧道,在接近牡丹江站时再行至地面,这就是爱民隧道。让高铁变为“地铁”,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铁开通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但这样的设计却给隧道建设提出一个大大的难题。

  “如果说虎峰岭隧道是在豆腐中挖洞,我们的爱民隧道就是在沙堆中掘进。”中铁二十二局哈牡客专项目负责人李宝成介绍说,爱民隧道呈“V”字型,致使高差达41.8米!隧道最大埋深70米,最小埋深仅3米多,不良围岩占95%,特别是爱民隧道浅埋段施工,就好像在一座沙堆下打洞。

  与虎峰岭隧道采取的内部加固掘进方式不同,爱民隧道的建设者创新了“内服外敷”的组合掘进技术:一方面在洞里通过插入近千根不同直径的钢管注入水泥浆,给围岩“补钙 ”,加固洞壁,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隧道顶层土壤松散的难题,工程部门采用地表注浆法,对隧道表层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给松散的土层“穿上”坚固的“铠甲”。

  2018年9月19日,哈牡高铁联调联试的第一天,测试列车仅用42秒钟就安全顺利地通过了爱民隧道,隧道的各项工程监测数据全部达标。

  在这42秒安全通过的背后,是爱民隧道建设者29个月的坚守与奋斗,是他们创新的两项技术成果,申请的5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是他们创造的东北地区极高风险隧道的施工新纪录。

  沿牡海公路,驱车从牡丹江出发,出城不远,海南特大桥的雄姿跃入眼帘:在起伏的山丘上,14座高达39米的混凝土桥墩,就像屹立在天地间的14位巨人,他们一字排开,用坚实的臂膀“联手”为哈牡高铁筑起了空中路基。

  高铁建设桥梁为“王”,这说的是桥梁不仅可以保证高铁的舒适性,还更有利于严格控制弯道半径、有效防止路基沉降,确保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

  穿行在山区半山区的哈牡高铁,桥梁建设就占到了全部工程的60%以上,其中,在牡丹江区域,海南、斗银河、放牛沟等四座特大桥几乎首尾相联,蔚为壮观。

  跨越纵贯南北的斗银河、与G10高速间距不足十米、地形波浪起伏……斗银河特大桥是哈牡高铁全线控制性项目,这其中跨越斗银河的三座主跨,更是全桥重难点工程。由于桥墩间距跨度最大约60米,预制梁架设无法满足桥梁长度需求,施工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采取了连续梁挂篮施工工艺,这是我市铁路桥梁工程首次采用这一工艺。

  为了确保大桥“健康成长”,项目部精心设计并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多次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论证,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人员分成两班,实行24小时作业。2016年10月15日10时28分,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入模,斗银河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按预期顺利实现合龙。这也是哈牡高铁首个多跨连续梁桥群成功完成合龙。

  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挂篮施工工艺虽然确保了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固性,但施工周期长、施工效率低。在我市的四座特大桥建设中,建设者们更多地采取了预制梁架设工艺:提前在制梁场浇注好箱梁,再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进行组装。

  作为承载高铁的“空中路基”,每个重达800多吨、长32米的预制箱梁是如何运到桥墩上的?又是如何稳固地架设在桥墩上的?在哈牡高铁海南特大桥建设现场,20岁出头的张俊波拿出手中书包大小的摇控器,熟练控制着身旁重达300多吨、有336个车轮的运梁车的“步伐”。在架梁期间,他每天都是通过摇控器,“驾驶”着这台“庞然大物”数次往返于梁场与工地间,将一根根箱梁安全运抵现场。

  英雄出少年。与张俊波一样,操控着重达600吨架梁机的也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于立新,在40余米高、近乎悬空的控制室里,通过于立新的操控,架梁机仿佛一只灵巧而又有力的“大手”,轻松地“抓起”800余吨的预制箱梁,在缓慢移动中,准确无误地将它们“放在”了两座桥墩之间。

  高铁建设,桥梁与路基是一对分不开的“兄弟”。穿行在高寒地带的哈牡高铁,桥基、路基的冻胀与融陷也像一对兄弟一样,成为了必须共同破解的难题。

  有人把严寒地区的高铁形象地比喻为像修在了冰淇淋上,不仅要解决冬天的冻胀问题,还要处理好天气转暖后钢轨的冷缩与热胀。监测资料显示,哈牡铁路全年轨道温差达到97摄氏度,受此影响,292千米长哈牡高铁最大钢轨伸缩量达到334米。

  为了消除这成千上万吨的钢轨伸缩应力,工人们需要进行应力放散,对钢轨进行锁定。他们要将数段500至1000米长的钢轨螺栓松开,让钢轨自由伸缩,等轨温正好达到18摄氏度时,几十人同步将钢轨牢牢拧在砼枕上,确保钢轨服服帖帖呆在原地,不仅确保了高铁的安全运行,还让高铁“贴地飞行”时,乘客可以舒心地欣赏窗外的美景。

  一个个标准化的高铁辅助工程,与建设者们的坚守与执着,钻研与担当,共同推动着雪城阔步迈入高铁时代

  在牡丹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诞生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与雪城昂扬蓬勃的精神相互砥砺,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种强大的战斗力体现在啃山凿洞、架桥筑路上,也体现在对工程的精确保障和管理上。

  足球运动中有一个术语:助攻,说的是通过为进攻队员及时传球射门得分。在哈牡高铁的建设中,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神助攻”,他们虽然不奋战在架桥掘洞的一线,却与一线建设者们一起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掘了一处处隧道。

  “牡丹江段是哈牡高铁的终点标段,由一系列重难点工程和控制性工程组成,为此,施工单位树立了建立大标段的理念:高标准建设配套工场、高标准配备辅助设备、高标准选拔从事辅助工程的人员……目标就是创建样板工地,打造精品工程。”提起哈牡高铁建设中的“助攻”,施工单位中铁二十二局负责人李宝成道出这样的理解。

  在建设中,施工单位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重点从施工配件入手,建立了自动化和环保型的混凝土拌和站、占地面积达273亩预制梁场、标准化铺轨基地……实现施工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环保化,为全线铺助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16年冬季,在中铁十九局哈牡项目先行二标的威虎山隧道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披着棉被的拌和站”:1500平方米的2号拌和站加盖着厚厚的“棉被”,棚内地热、暖气管道同步加热。料仓里的沙子也被插入暖气管道,源源不断地冒着热气。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这些加热措施,拌和站内会维持在零上15至20摄氏度,两台120搅拌机组也“穿上”了棉衣。这样,拌和站一天可生产800立方米混凝土,让7152米的隧道即便在冬季也能保障工期。

  2017年5月,随着一声长笛,首批高铁专用钢轨100根、轨枕9600根被运到铺轨基地,助力牡丹江段实现哈牡高铁全线首铺。高铁专用钢轨每根长度达到500米,是普通客运轨道的20倍,作为哈牡高铁全线示范工程的铺轨基地,建设者们按功能分区布置,采用智能化控制,降低人力操作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引进长轨列车每次运送长轨50根,配备牵引力大、模块化程度高的大小龙门吊装设备40余台等专业设备,实现钢轨生产运输的工厂化、标准化。

  牡丹江段铺架施工队负责人刘旭东感叹地说,铺轨基地的铺轨车与长轨运输车衔接起来长达600米,通过采用连续单枕铺轨法,将长轨铺设到无砟轨道道床上,运转时创下日铺8000米的成绩。而将一根根高铁长轨按测定精度焊接起来,曲线米左右,从而适应哈牡高铁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速度,使列车行驶曲线路段时更安全、更平稳。

  四年来,一个个标准化的辅助工程,助力哈牡高铁建成通车,同样,默默奉献的还有建设者们的坚守与执着,钻研与担当:

  高铁给城市来了繁荣,但高铁建设又大多是在人迹罕至的野外,特别是在哈牡高铁的建设中,建设者们夏天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冬季要经受严寒的洗礼,辛苦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建设者们来说,常年在外远离亲人更让他们心酸。为了确保工期,许多哈牡高铁的建设者放弃了节假日,即使春节回家也仅仅是“打个转”,手机成为了他们一年中与家人沟通的主要工具。曾经,哈牡高铁建设者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学校的档案上标注:留守儿童;曾经,一年多未见父亲的孩子在视频中直喊“叔叔”……

  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支撑起了哈牡高铁,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这些新技术新工艺不是诞生在条件舒适、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而是技术人员在一处处条件恶劣的施工现场“鼓捣”出来的。为了全面掌握冻胀数据,技术人员常常要在最寒冷的季节中的最寒冷时段进行监测和测量,有时监测低温的设备会因低温而“”。为了保证特大桥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十几米乃至四十米高的承台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投用更多具有科技元素的装备,加大风雪监控预警力度,提高融冰除雪效率,一厘米一厘米地检验,高科技与“笨功夫”合力确保着高铁安全运行

  11月9日,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让雪城牡丹江名至实归,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雪、赏雪、玩雪,但对于哈牡高铁的建设者和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他们进入严阵以待的时刻。

  作中国“八纵八横”最北一横的哈牡高铁,全线不仅处于高寒地带,还是黑龙江冬季降雪量最大的地区。为此,与哈大、哈齐高铁相比,哈牡高铁投用了更多具有科技元素的装备,加大风雪监控预警力度,提高融冰除雪效率,为乘客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

  铁路道岔是火车的“方向盘”,列车改变运行方向,需要道岔的灵活转换。但在冰雪天气下,道岔容易被积雪夹住,特别是积雪融化后易结冰,将道岔冻结,对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克服传统的人工除雪效率低,不安全的问题,铁路部门为哈牡高铁各道岔安装了自动融冰雪装置,遇有雨雪等不良天气,通过温湿度感应器,加温装置可将钢轨加热到10至30摄氏度,从而快速融化、烘干积雪,保证道岔转换自如。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哈牡高铁穿越山区、隧道较多的情况,为及时预警监测风雪灾情,铁路部门建设了“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在高铁沿线个监测站,安装传感器,用通风口、量雨器和红外线扫描判断当时的风速、雨量和积雪厚度,调度人员可根据情况及时向动车组发布限速、停车命令,让动车组在险情前“止步”。

  如果说,一座座监测站、一台台监测仪是守护在哈牡高铁线路上的固定哨兵,安装在和谐号上的监控系列则是一个个火眼金睛的安全“流动哨”。

  为保证冰雪天气下高铁安全运行,铁路部门除对高铁动车组加大防寒改造外,还采用“实时监控系统”、6C检测系统等科技手段,利用高速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对高铁沿线的轨道、动车组设备实行红外线扫描和视频监控,实时观察高铁设备零配件有无结冰、松动、脱落以及天气状况。

  确保哈牡高铁在冰雪、严寒气候下的安全运行,需要高科技、新科技的强力支撑,同时也离不开建设者、铁路人的苦功夫、笨功夫。

  一座山就如同一个大蓄水池,哪有缝隙,水就往哪里去。隧道穿越山体,靠着拱形的衬层托起百万千万吨的重量,最大的安全问题便是衬层发生裂纹、渗水。为此,哈牡高铁的桥隧工要拿着检查锤,一点一点地敲击隧道,用“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查看洞壁。

  “敲打”完隧道,探伤工还要利用专业设备对隧道、桥梁等部位钢轨进行探测。哈牡高铁全线万多个钢轨焊接接头,这些都需要探伤工蹲在焊缝处,用小刷子涂刷试剂,再用焊缝探伤仪仔细检查,防止焊缝部位内部出现裂纹。有人做过统计,在哈牡高铁检测中,每个探伤技师一天下来平均站起、蹲下约150次。

  复兴号开进入了牡丹江、铁路职工变身“蝙蝠侠”、“动哥”“动姐”精彩亮相,哈牡高铁线日,复兴号动车组检测列车,平稳地驶入了牡丹江站,预示着为期四天的综合检测工作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哈牡高铁联调联试暨按图试跑进入了尾声。

  复兴号动车组检测列车,因其车体上绘制了金的凤凰羽翼,被美誉为“金凤凰”。其实,对于动车组检测列车,业内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称谓--“凰医生”。

  作为我国最先进、屈指可数的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自9月17日,哈牡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以来,“凰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在哈牡间进行“折返跑”,通过它所携带的检测设备,对哈牡高铁全线各系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和验证牵引供电、接触网、通信和信号、客服、自然灾害监测等系统的性能,验证轨道、道岔、路基、桥梁和隧道等结构工程的适用性,为全线各业务系统和整体系统调试、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使功能和性能达到标准要求。

  9月24日下午16时20分,牡丹江电务段海林北高铁车间苇河工区工长董良缘和其他3名工友,准时到达苇河西高铁站场。“年轻人就应该到最艰苦、最艰巨的地方,因此我们选择服务高铁的岗位。”自哈牡高铁联调联试开始以来,董良缘和他的工友们就变成了“昼伏夜出”的“蝙蝠侠”。正值中秋节,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工程车大机捣固,捣固过后将对站场内的7组道岔进行精调,每天作业时间持续到凌晨5点多。在整个联调联试期,铁路部门对哈牡全线次平推式检查,把线毫米。

  停轮人不停。牡丹江工务段充分利用联调联试停轮时间,启动哈牡高铁线路道床外观综合整治大会战,高标准建设高铁车站站场。按照“10条线不压”的作业标准,对道床砟肩补充石碴,用铁锹清超补缺、夯实拍平,使整治后的道床整齐、规范、美观。仅哈牡高铁线路道床外观“千会战”,他们就进行了8次,段内6个高铁车站站场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

  早在今年7月,牡丹江客运段就从全段乘务人员中精心选拔了122名“动哥”“动姐”,这些年轻人平均只有20多岁,“动哥”平均身高1.7米,“动姐”平均身高1.6米。在培训中,他们除了要充分熟识列车相关设备和使用功能,还要全面学习相关礼仪知识。11月29日,在哈牡高铁按图试跑的当天,牡丹江客运段的122名“动哥”“动姐”精彩亮相:面带微笑、整理行李、为“旅客”倒热水、整理垃圾箱……一系列标准动作,他们做得纯熟有余。

  有人曾做过统计,高铁上的“动哥”“动姐”需要全程“站立式”服务,每3分多钟“跑”完全程近800米,哈牡高铁正式开通后,预示着每名“动哥”“动姐”每天需要走近10公里路程。但他们却说,这些辛苦不算什么,他们有信心让旅客满意,也有信心打造精品高铁服务工程,成为牡丹江高铁上的一张流动名片。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19世纪,英国商业铁路启用后,因为各地时间不统一,给乘车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英国政府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从这个小小的出发点,后来发展到全球同步的时间误差不到一秒。

  如今铁路早已超越了“位移产品”和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人们便捷生活的“快进键”、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的新契机和新动力。

  牡丹江站,一座比京张铁路青龙桥站还要古老的火车站。2018年12月6日,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施工建设后,牡丹江新站全面竣工,百年老站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哈牡高铁附属工程的重要项目,牡丹江新站建筑面积29515平方米,由一座侧式站房和一座高架站房组成,最多可容纳4000名旅客同时候车。新站开通运营后,日均运输旅客约2万人次,将成为哈牡高铁、牡佳高铁的连接点,也是中国北疆满洲里、绥芬河两路口岸相衔接的中转车站。

  有着中国北疆“最具欧陆风情”美誉的牡丹江新站,不仅候车空间高大舒适,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更从造型创意上,以文化为切入点,提取融入欧亚陆桥沿线“法、德、意、俄”等国外建筑经典元素,刚刚建成就摘得了黑龙江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金牌奖,被中国铁路总公司评为“精品站房”工程,成为牡丹江的新地标。

  从空中俯瞰牡丹江市区,一条百年铁路从东至西将老城区分成了两半,牡丹江人习惯地称为“桥南”“桥北”,让太平路跨过铁路,贯穿南北,打通城市中轴线是牡丹江几十年的梦想。

  始建于1940年的虹云桥由于其形状如雨后的彩虹而得名,它是连接南北城区的重要通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虹云桥常常成为城市交通的梗阻。

  高铁助力中国梦,也成就了牡丹江人的梦想。2016年4月28日,牡丹江新站、太平路下穿、虹云桥改造同时开工建设。其中,太平路下穿工程将以隧道的方式,下穿牡丹江站14组铁路线,在爱民区新荣街与北太平路“牵手”。虹云桥改造工程由于哈牡高铁引入牡丹江站,原有桥梁净宽、净空均不能满足跨铁路线要求,将进行拆除、改建。

  “在铁路下面施工,涉及到行车安全、编组运行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哈牡高铁的建设契机,南北太平路贯通的梦想无法变为现实。”在太平路下穿工程通车当天,市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伴随着哈牡客专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虹云桥不仅变宽了,分流也更加顺畅,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虹云桥重建工程通车,百姓发出这样的赞叹。

  太平路下穿、虹云桥重建工程竣工通车,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还为牡丹江南北城区协调发展带来重要支撑。

  抢抓哈牡高铁及太平路下穿工程、虹云桥重建工程建设的机遇,北太平路主题城市商圈的建设规划应时而出,爱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节奏也明显加快。

  学习哈牡高铁及太平路下穿工程、虹云桥重建工程建设的“牡丹江速度”,牡丹江改变冬季“猫冬”传统习惯,严冬时节项目建设春潮涌动。

  四年来,牡丹江人不仅对哈牡高铁的热度持续升温,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这种“热度”转化为实际行动,演奏出了万众一心支持哈牡高铁建设的新交响乐。

  铁路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不是朝夕之功。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境界,紧紧咬定“让牡丹江早日通上高铁”这个目标,勇于担当、压茬推进,锲而不舍。特别是在今年哈牡高铁建设进入关键的冲刺期,我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每日看哈牡客运专线进展,每周开例会研究,并经常深入工程一线,现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为及时主动地服务好铁路项目建设,我市还专门成立了市铁路建设指挥部,与建设方、施工方一起建立了协调机制,互通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联席会、现场会,主动了解建设单位施工进度,对建设施工单位提出的新增用地、协调地方、阻碍施工等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为铁路建设提供高效服务。

  “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没想到,没想到,绝对没想到。”这是2016年3月31日,间隔不到20个小时,中国铁道第五设计院建筑院院长刘亚刚对我市能按时开工建设牡丹江高铁配套综合改造工程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昨天火车站还旅客如潮,过了一夜就成了机械轰鸣!”面对我市雷厉风行的作风,让在铁路建设中见多识广的刘亚刚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刘亚刚不知道的是,为了让“不可能”变成“没想到”,市发改委牵头的工作推进组克天冷地寒之短,扬精气神之长,实施冬季设计、拆迁、打桩、筹资同时推进,在一系列的超常规举措推动下,牡丹江新站建设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从谋划设计到临时过渡站房顺利投入使用、南站房按期拆除的“跨越”。

  “支持高铁建设就是支持牡丹江的发展。”这是市铁路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们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在米厂路的‘平改立’改造中,相关工作人员却“放慢”了脚步。

  作为市区惟一一个哈牡高铁道口平改立工程,铁路部门的改造原则是“平”时道路多宽,“交”时还多宽,但这个原则明显与牡丹江的市政规划不相协调。为了让铁路部门“因地制宜”,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在真诚地为铁路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认真研学铁路部门的相关业务,找准米厂路“平改立”工程与我们市政规划相协调的切入点,经过几轮的“拉锯”,最终得到了铁路部门的认可,米厂路“平改立”路宽从原来的8米拓展到现在的24米。

  “我们到牡丹江施工,在办理相关手续上,牡丹江不仅实行了‘领办’‘’制,还送照上门,这可是在别的城市没有的待遇,在涉及利益上,牡丹江从城市发展的大局出发,争得有道、争得有理,更让我们敬佩。”提起在涉铁项目设计及建设中,牡丹江的服务与“争执”,铁建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高铁带动了城市发展,造福当地百姓,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些筑路人。在哈牡高铁建设期间,纯朴的牡丹江百姓自发地给高铁建设大军送来了慰问品;由于工程建设需要,市区的部分道路进行了交通管制,但牡丹江的百姓没有过多的怨言;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些学校还开展了给建设高铁的叔叔写封信的活动……

  “牡丹江不仅环境美,人更美,就像一家人一样帮助我们、支持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快建设、不高标准建设,让牡丹江的百姓早日坐上高铁。”哈牡高铁的一位建设者如是说。

  面对渐行渐近的高铁时代,牡丹江乘势而为,积极发力产业布局、政策护航、环境清障,超前谋划城市发展新蓝图。

  加快提档升级,打造旅游“黄金线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手握一把好牌”的牡丹江旅游业唯有提档升级,才能变优势为胜势。为此,我市正着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产品营销和旅游市场监管。目前,已编制完成“旅游+教育”“旅游+自驾游”“旅游+低空飞行”等发展规划,围绕冰雪、生态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谋划包装旅游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镜泊湖、雪乡、林海雪原等冰雪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一派北国风光中玩冰赏雪,品尝东北特色美食。

  释放“高铁红利”,布局高铁产业集群。为了将牡丹江打造成为高铁沿线优势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我市积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产业体系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我市还跟踪牡丹江-符拉迪沃斯托克高铁项目和跨境经济特区建设,积极将“高铁经济端”向境外延伸,加快牡丹江市由沿边城市向“港口”城市转变、交通末梢向物流枢纽中心转变。积极谋划牡敦客专项目直通沈阳、北京。

  借力“龙江一小时交通圈”,力促要素集聚。为打好制度供给提前量,我市在相关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全力冲破高铁“虹吸效应”,导引人才等生产要素最大限度集聚。前不久,牡丹江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进和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激励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打出资金补贴、评优奖励、融资支持等多类政策“组合拳”,吹响人才“集结号”。市委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亲赴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进行招聘人才宣传推介活动,推介过程中两所高校的学生反响热烈。7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成为牡丹江首批吸纳的急需紧缺人才,已于8月上旬各就其位。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者的创业热土。迎接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我市加快建设“互联网+后台”的“4.0政府,”大力“清障”“减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经济“搭乘”高铁驶上快车道。创新提高审批效率的办法,加强审批链条相关审批事项“集成化”,对关联事项进行横向合并,纵向串联,实行预审制、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创新的审批工作机制,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近2.2万个,其中企业4778户,同比增长近16%。

  12月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公布2019年全国铁路运行图,牡丹江作为高铁城市首次亮相:借助哈牡高铁这条纽带,她一路向西,将全面融入全国高铁运行网;她转身向东,哈牡高铁将与牡绥铁路实现贯通,百年口岸与牡丹江靠得更紧。

  与此同时,哈牡既有线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始进入验收阶段,牡佳客专铁路建设正酣、牡敦客专项目有序推进……

  这是一张重新勾勒的经济版图,立足沿边开放最前沿,延伸合作链条,辐射东北亚,牡丹江的舞台越来越绚丽,牡丹江的发展八面来风。

其他产品
cache
Processed in 0.00793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