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一辆汽车从湘江上空飞过,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和伏笔。在人们反应过来之前,世界已悄然发生改变。
牢记总的嘱托,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这里翻开了宏大叙事的崭新一页。
这座融合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城市,它以崭新的面貌拥抱每一个清晨,又以深深的历史烙印铭记每一份过往。
一辆汽车从湘江上空优雅地飞过。8月26日,全国首个飞行汽车跨江运行场景,开启了这个城市科幻版的未来。
三年后的长沙,网红元素再添新彩。今年五一期间,长沙五一商圈“5天破500万人次”再度出圈。从文和友的旧街区,到坡子街派出所,从臭豆腐到茶颜悦色,从岳麓山看日出,到万家丽看日落,各大打卡胜地层出不穷。这座网红城市散发着无穷的生机与热情。
三年后的长沙,迸发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2022年全市经济总量增速、常住人口增量排名万亿城市“双第一”。18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子星城;今年7月,长沙获评“2023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城市”“2023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9月,长沙再次成功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三年后的长沙,幸福之花在街头巷尾绽放。位居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名的长沙,全市民生支出比重达75%以上,连续三年推进十大民生实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中部省会第一,房价收入比保持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
成书于西周的《逸周书·王会篇》中记载,周成王大会诸侯,各地进贡礼品,其中就有“长沙鳖”。这是史籍所见最早的“长沙”一词,几乎和“中国”一样古老。
三千年未改其名,三千年未变其址,还是那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那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呐喊。红色是其耀眼的精神内核,绿色是其璀璨的生态底蕴,古色是其厚重的文化基因。
长沙的“变”与“不变”,如同它的灵魂一般,既包含着创新的勇气,又保留着传统的韵味。长沙在变,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繁荣;长沙不变,它的文化、历史和精神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粹。
千架无人机变换着“手可摘星辰”“我爱长沙”等图案,将长沙夜空浪漫点亮,“看万山红遍”山水国画灯光秀闪烁在湘江两岸······
梅溪湖大剧院、长沙音乐厅、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P8星球等艺术场馆云集,无艺术,不青春!
转角便可遇见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媒介:“新青年元宇宙星际广场”“长沙地铁数字艺术馆”“AR彩云隧道”……媒体艺术的呈现空间不再是博物馆或艺术馆的专利。
创智园、众创园、中国网络文学小镇、弗彗谷视频文创基地,短短几年,马栏山从浏阳河畔的一片荒芜之地,崛起为一座对标北京中关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汇集起各类文创企业近5000家,2022年园区企业实现营收633.5亿元。
5月,香山旅游峰会、国际工程机械展;6月,互联网岳麓峰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7月,中非经贸博览会、新媒体大会……世界级、全国性知名展会高频率举行,让长沙频频热度出圈,“国际范”席卷了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在此交会,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黄花机场上榜全球百强机场,通航海内外145个城市,“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持续巩固;中欧班列翻山越岭,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年开行量超过1000列……
国际贸易圈不断增效,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对非贸易规模三年增长3倍。2022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RCEP协议成员国、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分别达1287.9亿元、1167.8亿元、755.4亿元,均保持20%以上增长。
“选择了长沙,就选择了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主战场,选择了历史与现代兼具、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幸福之都,选择了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的人才高地!”8月30日,长沙“城市合伙人”超级实习生优秀学子代表、留长优秀青年代表分享在长沙实习与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带领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德的新长沙青年,在山水洲城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梦想,长沙计划到2024年打造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示范标杆。
2022年的长沙,以18.13万的人口增量拿下全国第一。近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长沙稳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居中部第一。
长沙深谙人才之重要性,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人才新政升级版45条;全球招揽顶尖英才,创新树培产业帅才,广泛集聚青年俊才,培育壮大技能匠才,正激荡起一池“人才活水”。
亘古绵长的悠久历史沉淀成一层又一层的厚土,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传统文化名片闪耀着璀璨光芒。
文夕大火,可怜一炬,烧毁的是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却未曾烧毁长沙的文脉和心气。从殷商青铜的古朴厚重、到楚汉屈贾的君子情怀,从盛唐人文的鼎盛荟萃、到宋代儒学的弦歌不绝,从红色土地的热血滋养,到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这座装满乡愁的山水洲城,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时尚魅力。
从潮宗街古迹云集,到西园北里翠竹丛生,从白沙古井幽幽,到天心阁云影徘徊,烟火中的诗意如此浪漫,每一处斑驳的时光都弥足珍贵。
长沙制造从来就没有停下步伐,它日以继夜地找寻着自己最好的模样,找寻根植于这座城市血脉中的制造业基因。2022年,长沙GDP总量约1.4万亿元,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7%。
2021年初,《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建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产业集群。
世界最高泵送纪录、世界最长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上回转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旋挖钻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工程机械之都”从来不是浪得虚名。
2022年的春天,山河智能面向全球发布了8款地下工程高端装备。“这些‘超级装备’有多款为行业首创、世界领先,是我们坚持先导式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而交出的阶段性答卷。”山河智能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说。
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达1990亿元,利润约90亿元,行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3年居中国首位。
长沙先进制造业已由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发展至拥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个千亿级园区、逾3000家规模工业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
“这里藏有中国未来工业的蓝图!”《华尔街日报》这样赞誉三一集团18号车间。这是继博世长沙被遴选为长沙首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后,第二家获得灯塔工厂认证的工厂。
按照自己的规则蓬勃生长,“链长制”“双链长制”“四两工程”“四个精准”“五链融合”等一系列长沙产业链建设经验被各地纷纷效仿。
在2022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长沙由2021年的第10位进到了第8位。长沙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27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北斗导航、“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一批“长沙智造”挺进深空、深海、深地,C919大飞机、天宫二号、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中,处处可见“长沙造”“长沙芯”。
2022年,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成为全市第二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开启鱼龙之变的,当属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一路追赶者到头部竞争者,再到如今站稳第一阵营,长沙汽车产业已然是一骑绝尘。
“通过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流程的深度融合,这里可实现每6分钟下线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中联智慧产业城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星邦智能、楚天科技、蓝思科技、盐津铺子等7家企业先后入围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蓝思科技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名单。
中国最早的地图、医学著作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出土在长沙;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铸铁件、钢剑、玻璃制品、天文学专著出土在长沙......古代的“国之重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锻造国之重器,长沙技惊四座。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天河超级计算机、分子束外延设备(MBE)、第三代杂交水稻……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无不展示着长沙科技力量与担当。
以国防科技大学为策源地,长沙已培育形成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1000多家先进计算骨干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一个涵盖硬件、软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生态已然形成。
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了长沙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
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是首个“吃螃蟹者”,开创性地将格局放在了“全球”,开创性地将视野定位在“研发”。“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吴桂英如是说。
长沙全力以赴背后的决心与勇气,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的燃情士气,是科技兴国“国之大计”的长沙担当。
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硬核力量:长沙现有的58所高校中,有“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双一流建设学科达14个,总量居全国第九,材料、种业等学科领域全国领先;拥有独立科研机构99家,其中中央驻长机构16家、省属69家。
《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出台,在“重点任务”中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七大工程”。
近三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65.86亿元增长到367.09亿元,增长38%,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76.6%,居中部第一;
常驻和柔性引进“两院”院士64名,有24家市院士工作站、16家专家工作站。实施“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323项;
真金白银鼓励:对在长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亿元支持,对于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2021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