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且重要的战略资源:水,价值连“城”。
7月12日,以“水——生命之源发展之基”为主题的2023青岛国际水大会正式开幕。大会由中国科协指导,青岛市政府主办,世界水理事会、中国水利学会、山东省科协支持,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水务管理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承办。
9大主题板块,50余个专题分会场,云集国内外2600余位水处理行业领袖、专家及资深人士、450余份权威专业报告……全新升级的规格配置再树行业风向标。
自2006年以来,这个水行业的年度盛会已逐渐成长为亚太地区知名国际会议品牌,更打造出先进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综合交流平台。而为应对新常态、新形势下不断涌现出的新议题,本届大会又做新突破:
依托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强大的客商资源,今年大会首次实现以展带会经费完全市场化运作;打造2023青岛国际水展,将会议与展览有机融合,实现“会议+展览”的精彩联动。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眼下全球干旱加剧,如何攻克“水资源匮乏”需要更开放的心态和更紧密的合作。
2022年,国家委以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任。无论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还是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这其中“强龙头”青岛自是责重在肩,而青岛又恰是北方极度缺水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先要破题水资源短缺。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30多年来,借由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客水”暂时缓解了青岛资源性缺水的困局。但面对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用水刚需”仍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按预计,到2035年青岛年需水量将增加到13亿立方米;而2022年青岛城镇供水量为7.2亿立方米,存在6亿的缺口。
忧的是,青岛近年来平均降水量仅为687.5毫米,其中汛期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70%。加之河流源短流急,使得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但喜的是,近年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理思路下,城市水资源配置正在不断优化。以海水淡化为例,2022年全年青岛海水淡化年利用量预计已超过3000万立方米。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最早制定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青岛首个海水淡化工程自2013年始就已实现正式供水。未雨绸缪、先行起步之下,近年来青岛在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取得快速进展,是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
本届大会还设置了现场观摩环节,与会嘉宾将参观目前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
2017年该项目一期满负荷达产,以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实现日产10万吨淡化水,海水进厂仅一小时即可变成“矿泉水”,淡水回收率为44%;扩建工程则是于去年5月完成设备联合调试,并直接将日化产能提升至20余万立方米,占全国海水淡化产能的近1/7。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人多水少的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这也正是青岛国际水大会重点聚焦的方向之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大会为平台征集更多节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可行方案和项目需求,为探寻“补水”之策发出“青岛先声”。
在同期举办的青岛国际水展上,本届大会有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展馆间专辟一处“产学研创新技术交流合作发布会”,发布当前水处理行业最新、最尖端的技术,展示最先进的产品和设备。
这个自从2011开始就开辟出的高端研讨专场和企业洽谈专场,今年稳占C位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大会将深度释放平台效能,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学科发展。
经前期运作,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理工大学环境风险应急管控及污染处置团队等发布方为大会带来了全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专利推介,以现场来自产业链各个“点位”的专业观众了解行业最新动向,并促成合作、最终推动水业领域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应用。
在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主任、河海大学教授郭有智看来,“政产学研用”是青岛国际水大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科学家来找到所需的企业家,企业家来找到所需的用户,政府来找到行业发展的先声,打通行业需求、畅通科研落地渠道是大会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与青岛类似的资源型缺水城市,突破“水瓶颈”的传统方式基本已开发至极致。尤其是在全球变暖、气候频变的当下,调水难度越来越大、路径越来越远、成本越来越高,为防无水可调之时,必须另寻“开源节流”的良策。而不管是淡化海水的“开源”、还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节流”,都高度依赖科技。
仍以海水淡化为例,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三大核心装备材料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稳定性上,国内现有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甚至一些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
本次论坛主会场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就做了关于卡脖子技术应对策略的报告分享。膜技术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水处理技术之一,中国膜产业也已进入规范、有序的快速发展期,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前所未有。
2012年,中国浓盐水综合利用创新战略联盟成立;2015年,全国净水行业产业联盟成立;2017年,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2020年,中国节水与水处理工业高质量制造产业联盟成立……这些平台在突破相关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着有力的发展支撑。
于城市而言,高端国际会议是青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于企业而言,大会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与市场空间。
在经典论坛板块中,“工业节水、污水资源化与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驻足。这不仅是水资源优化利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更对青岛当下以“园区化”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增专场中,“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水效提升交流会”等论坛也紧紧围绕“碳中和”和“近零排放”提供企业节水降损的新角度、新思路;
在线下展会,无论是传统的膜技术与设备展区、泵管阀展区、污水处理展区,还是近年新兴的智慧水务展区等,都汇集了大批行业翘楚。600+一线品牌企业携手亮相,众多顶尖的水处理产品与技术同场竞技,为吸引潜在客户提供了丰富场景。
来自北京的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是青岛国际水大会的老朋友了。这家做水深度处理和废水资源化的企业参会六年,就是奔着大会的平台效应而来。既“精”又“专”的办会准则聚集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对口的买家,此次他们带来了最新的产品——针对工业园区及城市污水转化为新生水的技术寻求合作机遇。
参展的本地企业中,海纳云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凭借其在物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不少下游需求方驻足,城市水务局、住建局、水务公司等就是看准了海纳云物联网整合的高效率和大数据分析的超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加拿大工程院、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世界水理事会、欧洲脱盐学会等国际知名组织机构先后集聚岛城,导引国际合作方和国内企业进行双向技术输出。
在城市级平台的助力下,企业有了更多品牌宣传、技术推广、项目合作的机会,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的对接也打开了更大的合作空间。盘活水资源、发展水经济,价值连“城”,青岛正汇聚更多的智慧与机会!(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