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有这样一支“蓝天护卫队”,几乎都是“90后”,青春烂漫且富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一个个气墩墩里,从一个小小构件,逐步建设起一个个国家工程,心中秉持着筑造精品工程的理念,在技术创新中攻坚克难,用努力成就自己,用奋斗诠释初心,用实践践行责任。他们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陪伴着雨水和汗水完成了一个个国家重点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履约,以实绩践行“双碳”目标的实现。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工程,是目前国内外输能力最强的LNG接收站之一;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薄膜技术建设陆上大型LNG储罐的项目;是国家提升京津冀地区的能源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是牵动当地经济绿色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推动北方地区大气雾霾治理、居民冬季采暖的重要抓手。这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天公也似乎要考验一下这支团队的信心和意志。刚入场,便迎来了绵延漫长的雨季,平均降雨量达751.0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八成以上,破历史同期极值,为建国以来最多雨量。由于现场地质属于沙粘土,吸水性强,不易失水,吸水后极软,漫长的雨季造员机械设备寸步难行,无法进入现场施工,每次大雨过后,现场汪洋一片,无法落脚。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把大雨造成施工滞后进度抢回来,整个团队铆足干劲“与天气赛跑”,他们每天都辗转在工地和宿舍之间。最缺的就是时间,争分夺秒地抢,恨不得每个人都分身成三个,一个来现场修路填碎石,一个负责现场临时雨水排海,一个搭建临时围堰,还不够,至少还要一个来开会,一个来现场解决问题。
昨天现场还汪洋一片,无法落脚。今天不到八点,机械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在新铺的石子路路上,施工人员忙碌作业。为此,可能他们干了一个通宵。大雨及时排、雨后抓紧干,你看时间就这样抢出来了。
他们不仅是整个工地上第一家开工建设的团队,而且在与中建、中油等老牌施工单位的同台竞技中一枝独秀,率先完成了储罐地基工程土建交付安装罐顶等关键节点工作,创下国内一个月内四座储罐升顶的记录。
刚刚克服七个月连绵雨季,一股寒潮紧跟而至,只是一夜的时间,路上、树上、屋顶全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是不经意闯入,仿佛走进了一个琉璃世界,玉树琼花的景象十分好看,但是对项目施工带来说意味着诸多不便,低温天气造成了现场水泥水化反应速度放缓,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项目积极与业主协调解决办法,在现场架起了大面积暖气片供给温度提升,大大保障作业人员施工效率及减少混凝土的凝结时长。
12月国内新冠疫情放开,很多管理人员努力克服“阳康”后的身体不适,坚守岗位,为了确保工程提前投产,项目全面掀起“工程出精品、队伍出精英、竞赛出精神”的劳动竞赛,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和青年突击队。为了保证活不过夜,事不隔天,团队不愿放弃一分一秒。清晨7、8点多,整个项目团队就召开工程建设调度晨会,这一坚持就是3年多。工程高峰期,现场实行“两班倒”工作机制,保障24小时不间断作业,确保工期全速推进。
大家深知这个项目是国家天然气保障体系中重要一环,在安全、质量、进度每个环节都不容许有任何闪失,到了冲刺阶段更是放弃周末时间,加班加点赶进度。常年在工地上奔波,每个人两侧鬓角处两条醒目的白色安全帽带印记与黝黑的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退缩,他们始终保持着忘我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坚守在建设一线上,与时间赛跑,战严寒斗酷暑……
走进LNG业务部,你会发现这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90后“小年轻”组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在完成国家十四五能源重点项目任务中挑大梁、担大任。“小年轻”的“铁肩膀”是如何练就的?
LNG业务部党支部孙俊若介绍说,支部始终把抓好青年人才的教育引领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关赋能、因材施教,外强约束、内养正气,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他们磨炼出敢担当、能担当的铁肩膀,锻炼为推动高质量履约的生力军。具体来说,一是在理论学习中锻造铁肩膀的纯度;二是在内外兼修中涵养铁肩膀的硬度;三是在靶向激励中拓展铁肩膀的宽度,最重要的还是立足工地,在实际问题中锤炼铁肩膀的力度。通过工程实践,适当的压担子,磨练其毅志、品格,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施工现场最多碰到的就是“问题”,大到工程整体进度,小到施工的协调,对于这些青年来说,这些问题既是工作中的“绊脚石”,更是成长过程的“磨砺石”。支部经常把青年突击队设立在重大方案和创新的实施过程,让青年多些参与科技立项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机会。
如近一段时间,业务部的多个项目现场采用了一种创新技改方案——电动吸盘工程吊篮。这个能对抗6级以上大风的“磁铁”吊篮,就诞生于由顾浩、王德斌等青年职工组成的科创团队成员的一次次“头脑风暴”。
工程吊篮是建筑工地上一种便于作业人员施工的悬挂平台。然而,作为露天设备,其稳定性往往易受到恶劣气候的干扰,直接影响安全生产。LNG项目的工地大多毗邻海边,常常遭遇6级以上的大风,强风使吊篮产生剧烈的前后左右摇摆。如何将吊篮牢牢“锁死”在高空?顾浩和几位技术员、质量员很快想到了在工地搬运和安装玻璃幕墙时经常使用的吸盘装置。初步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后,团队成员立马开始了“产品”试制。
市场上虽然已有多种吸盘,但要将其适配到吊篮装置,并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需要攻克几个关键点:要计算出能够抵抗高空风压和施工设备反作用力的吸附力。“如果吸附力达不到要求,有可能在工作中吸盘会突然从墙面脱落,产生隐患,如果采用大功率真空泵,则会增加吊篮的自重,增加悬挂钢丝绳的负载。”顾浩还提到,由于LNG储罐具有独特的圆形设计,与常规的平面建筑物不同,因此不能简单通过增大吸盘面积来解决吸附问题。
经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多次实地试验,在上海电建职工创新资助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六人项目组成员成功引入了配备电动吸盘的吊篮装置。通电后,直流电动推杆将吸盘推向并接触墙面;接着真空泵开始工作,抽取空气使吸盘与墙面紧密吸附,作业人员开始在墙面施工。施工完成后,通过泄压操作即解除吸附,收回推杆,吊篮移动至下一个作业点。
简洁的技改发明不仅提升了现场作业的安全性,而且更高效,完成一面墙一道工序的人力也从过去的6人减至4人,成果得到广泛推广。
过程中,业务部党支部用好用活“导师帮带制”等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在解难题、办实事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保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专业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让青年人才练就能挑重担的“宽肩膀”。如“国家能源大型LNG储罐-薄膜罐建造技术集成研发、LNG薄膜罐外罐墙体施工工法”等这些课题研究中均有青年技术员的参与。通过这些重大科研课题研发带动青年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几年支部总共开展青年QC小组活动10余次,形成技术论文11篇,企业工法6项,形成科技成果1项,共计获得省部级QC成果奖8次。
中海油江苏LNG一期扩建项目建设6座27万方全容式混凝土储罐,是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的LNG储罐。那么27万立方米,究竟是什么概念?按照项目设计图纸的数据来看,高度大约在60米左右,很多人也许对这一数据没有具体改变。假如一层楼的高度在3.33米左右,那么60米就相当于18层楼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实力堪称是领先全球的存在。要建设27万立方米存储量,高度相当于18层楼高度的LNG存储罐,底气“何”来?
夜微微亮,天光渐起,万籁俱静之时,工地上的机械轰鸣早已响起许久。这块天地于党鹏而言,每天似乎都一样,充满着轰鸣和忙碌,但是每天却又悄悄的展现出了它的不一样。忙碌的现场,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输送泵管在工人的拖拽下,混凝土喷射而出,数十个的工人,正挥汗如雨地进行震捣作业。
党鹏是这里的项目经理,脸上总挂着腼腆的笑容,但“初出的牛犊“骨子总是透着一股子要强的劲。此时他正穿着反光背心,与班组一起逐个检查着每一板模板隔离剂涂刷的厚度,时而提醒工人注意环向钢筋搭接绑扎方式,时而检查定位盘及外墙埋件紧不紧贴模板,看起来既紧张又忙碌。在工地上说话永远是扯着嗓子地喊,早上带来的茶水很快喝干了,借着平台提升的间隙,他得以休息了一小会。兴许是本能地看向四周,偏偏却无一处荫蔽可寻,挽起袖管缓缓抹去一脸汗渍,又赶忙扣上安全帽扣,之间只露出一张黝黑的脸颊和一根晒得通红的脖子。揩过的衣服凭着汗水与身体牢牢地贴在了一起,红色的脖颈再一次裸露在盛夏的烈日之中,汗水一不小心沿着安全帽的帽檐滴入了眼中,随意的抹了一下,盐分与眼球的接触给带来阵阵刺痛,习惯性的眨眨眼,便又接着做手上的事情。
这是党鹏接触的第一个重点项目,27万立方全包容储罐单罐的技术和工艺较以往22万立方储罐更加复杂;罐体要储存的液化天然气温度低至-162摄氏度,这对混凝土墙体质量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而且这类工程由于其特殊性,投产后质量缺陷无法进行返修,对施工单位来说,过程中每一个单体的质量决定着投产后LNG储罐的运营安全。
因此,小到每一板的混凝土,党鹏带领项目团队都始终抱着“让业主多看一眼,就赢了”的心态。他们先从制度管控上入手,建立了“三检制”,规定上一道工序完成后需要经过四道检查,即班组自检、项目部验收、总包验收和监理验收,后才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从源头上杜绝了弄虚作假的发生,其次,每周组织项目各部门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联合检查,对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开展质量通病培训、质量讲评。
随后在创新上下功夫,项目通过优化配比以达到耐低温、抗渗、抗冻混凝土要求,针对墙体尺寸不规则、高差大、浇筑面广等施工难点,严把混凝土原材料入场关、严控模板精度、分区细化浇筑施工。
口干舌燥,饥饿难耐,精疲力竭……而他们却带着笑容满面,优质的工程质量获得了业主等单位的一致好评,团队多次被评为“安全管理提升突出承包商”和“安全管理提升最佳承包商”,在建设单位组织的钢筋、混凝土、预埋件等多个分项工程在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得优胜,多人被评选为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获得建设单位颁发的“质量管理最佳承包商”的荣誉称号。
9月7日上午八时,距他们开始辛劳已过去2个小时,若是往日,早已有人会喝水小憩片刻。但是他们深知,今时的目标同往日并不一样,今们要的全球首次,是只待今日后,3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同步升顶封顶成功,我国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建造技术和项目管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将此比作秋季第一枚成熟的果实,那这颗精妙的果实,他们已渴求两载。
伴随鞭炮炸响,鼓声轰鸣,上海电建的旗帜随着罐顶缓缓升起,他们释放出困顿许久的喜悦之声。从一期工程建设4座22万方LNG储罐,到一期扩建工程建设6座27万方LNG储罐。从一马平川的平原竖立起的承台,从承台渐次拔高的罐壁施工直至今日的封顶,无数的风雨的日子里,他们且未虚度,甚至活得精彩,过得壮丽。
也许今日这里听不到海风呜咽,听不见海浪喧嚣,听不见雷暴轰鸣,27万立方的储罐只是这群人百千个日夜交替斑驳而出的,绝美作品中的一角。
也许今日只是这群人在最普通的一日,完成的又一个普通的壮举,在践行双碳发展的中,留下的又一尊无价的艺术。
一座座高耸的罐体,是这一群人以大地大海为画布的肆意挥洒笔墨、汗水、青春,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底气”,在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践行着上海电建绿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