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贵州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贵州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省级主抓“六大产业基地”,明确各市(州)主导产业,指导县(市、区)选准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一图三清单”,宁德时代、奇瑞汽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工业经济占比达27.2%。工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挑起了经济增长的大梁。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将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3533”目标,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壮大各地主导产业,狠抓“一图三清单”落实,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省代表委员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做强做大做优工业重点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不少于营收的7%。吴晓琳也立足自身技术管理岗位,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大力推进基于生产制造现场的项目创新,提出并负责多项工艺优化、工艺攻关、技术革新,在一线实现了“小实新”创造“高大上”的创新影响力。
在这过程中,吴晓琳开始更多思考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质量管控思路,但在深入调研中她发现,公司在生产流程以及智能化生产方面仍存在短板。比如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数据统计与判读,大量数据依赖人工填写、判定和分析,可靠性比较低,出错概率比较高,用工成本也比较高,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可以实现产品数据库建立,智能化进行判定并开展包络分析,自动识别并剔除异常情况,就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高效化及高质化的数据管控。
在吴晓琳看来,智能化能够为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她建议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数字化。但贵州制造业的智能化建设起步相对比较晚,就目前的阶段而言,需要通过一些数字化的手段实现自动化的质量数据分析,让各流程之间无缝衔接,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能实现高效协同,从而共同创造未来式智能化的高质量企业发展。
“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电力供应保障。”石邦林说,当前贵安新区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三个基地”,全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安新区电力供应保障工作,在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上先后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贵安新区电力保供,更好满足贵安新区招引项目落地建设、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增加的用电需求,石邦林建议,一是请省有关部门继续推动统筹抓好贵安新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各方、定期调度,加快推进贵安新区马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探索开展电力直供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贵安新区电力设施布局,保障贵安新区大型数据中心及重大项目用电需求。二是请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并与贵安新区协调联动,推动电力市场交易、峰谷分时电价等生产用电支持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贵安新区开展电力直供、配售电改革等试点,确保贵安新区电力稳定可靠供应。三是进一步完善贵州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将贵安新区作为全省新能源资源消纳主体,支持贵安新区企业与绿色能源发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购买绿证和绿色电量,加快打造贵安新区绿色产业发展集群。
黄开军所在的企业以生产新型材料为主,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相比传统的金属管、水泥管等,新型材料具有质量轻、耐腐蚀、寿命长等优势,生产过程也更加节能环保。
针对喀斯特地貌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市政管道变形破裂的问题,去年,黄开军带领公司研发团队持续优化塑料产品特性,进一步攻克了“环刚度”(管道抗压能力)与“环柔度”(管道抗变形能力)的生产平衡难点,生产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喀斯特地貌使用的新型管道材料,这种材料制作的市政管道,其抗压性和抗变形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喀斯特地貌中“耐受力”更强。
这次新材料的技术革新虽然进展顺利,但黄开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仍有一些担忧。“科研技术是当今工业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对于我们这种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体量小、技术人才和设备相对缺乏,发展重心更多集中在生产环节,企业技术力量提升的能力和空间相对有限。”黄开军认为,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之外,希望行业协会能够更好发挥领衔、组织优势,给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搭平台、结对子,既向龙头、优质企业学习取经,也帮助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探索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帮助小微企业做好、做大、做强。
蒋政认为,近年来,贵阳贵安充分发挥贵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实现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
为做强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蒋政建议,一是聚力产业链延伸提升协同配套水平。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效应,通过产销对接、精准指导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方位支持省内供应体系建设,提升省内产业协同配套水平。二是聚力人才培养吸纳高端人才入黔。加大省内高等院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与省内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共培共育模式。鼓励拥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高端人才来省内开展项目落地转化,并在金融扶持、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才政策,在教育、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多方面予以保障。三是聚力资金引导促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加大财政资金、专项债、基金等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调整省级财政预算,通过融资贴息等方式,更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着力提高重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安全、环保水平,提升重点园区承载能力,为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以及银行、担保公司等加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新能源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加快相关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胎圈生产线前三台机械手臂轮番操作,自动投料、缠绕、包布、热帖、装盘……以前20人才能操作的工序,现在只需3人就能完成。
成品立库中,物流机器人、龙门机械手和自动堆垛机有条不紊地运行,根据销售系统下达的订单顺序,自动调度对应订单规格和数量自动出库到备货期装车。
走进位于修文县扎佐镇的贵州轮胎载重子午胎分公司生产车间,一幕幕智能化生产场景让记者目不暇接。公司工程部物流主管王星钫介绍,这里是贵州首个5G全连接的智能工厂,通过引入智能AGV小车和智能物流系统,依托5G网络技术,实现全工序、全场景的无线工业互联及生产调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产能从年产220万套提高至300万套,以年产300万套计算,5G智能工厂比传统制造工厂减少重体力岗位近300人。
“我们以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致力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贵州轮胎信息部智能工业处处长方德云说,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完成生产线烟尘回收处理系统、除尘脱硫一体化改造、锅炉改造、厂区污水处理站建设及升级改造、炼胶烟气智能治理项目、烟气集中收集项目等技改工程。同时,规划建设炭黑生产工厂,实现炭黑尾气回收到锅炉燃烧循环利用,减少燃煤消耗。建设再生胶生产车间,实现全钢胎废旧轮胎回收加工生产再生胶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围绕‘双碳’目标,我们投入大量节能降耗设备,诸如炭黑尾气循环燃烧、蒸汽系统升压发电、光伏发电全厂覆盖等项目已逐步投用,确保2024年实现工厂绿电占比达30%以上。”方德云自豪地说,贵州轮胎已经把“绿色化”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获得“国家绿色工厂”认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称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设计产品等殊荣。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贵州轮胎作为国内民族品牌优秀代表之一,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不断研发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绿色、环保、节油、耐磨、高价值的产品。
贵州轮胎陆续推出“12R22.5”系列轮胎,以良好的性能获得市场好评,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3Prosuper三超系列新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材料、全新混炼工艺技术以及核心安全技术,成功解决了轮胎在安全性、耐磨性和节油性能方面的三大技术难题,以“超安全、超耐磨、超节油”的产品特性,赢得市场和用户的青睐。
始建于1958年的贵州轮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有贵阳扎佐厂区和越南前江厂区,产品也有了卡客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农业机械轮胎、工业车辆轮胎、特种轮胎共5大系列、300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南非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如贵州轮胎的重点品牌一样,在新型工业化之路上,贵州轮胎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前进”。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舸舸表示:“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贵州轮胎作为贵阳的支柱性工业企业,将以企业发展的实绩体现高质量的成绩,为贵州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贵州轮胎新的贡献。”
刚刚过去的2023年,贵阳市工信系统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强省会”的核心引擎,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抓工业目标,全力做大总量指标、优化结构指标、提升效益指标;抓工业要素,加强用地用房、人才、用电、资金保障;抓工业项目,对项目谋划、项目建设、项目技改提供全过程服务;抓工业企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多规上企业、做精中小企业、做强创新企业、优化企业服务;抓工业产业,狠抓央企服务与招商,围绕“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加速壮大七大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抓工业园区,做好园区规划、园区配套、园区服务等,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态势。
实践证明,贵阳关于“工业强市”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必须坚定不移为“四大产业基地”建设作贡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发展“七大重点产业”,以重点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整体性跃升;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六个抓”,一体抓好企业、培育产业、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圈,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贵阳市下一步将持续用好“六抓”方。抓工业目标,紧盯总量目标、结构目标、效益目标,坚持“以亩产论英雄”,落实“1123”指标要求,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抓工业要素,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地、房、人、电、钱、证”六大要素强化保障,让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建得快。抓工业项目,强化项目谋划、招引、建设和服务,用好“贵商易”“招商易”平台,推动帮、跨区域服务,力争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抓工业企业,坚持精细化服务,助企“上规”、助企“上市”、助企“上云”、助企“上榜”、助企“上新”、助企“降碳”。抓工业产业,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3533”产业集群目标,打造“四大产业基地”,做强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七大产业,推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产业发展质效。抓工业园区,坚持以企促产、以产立园、以园兴工,强化园区规划、建设、服务,推动产业高效集聚、企业快速壮大、服务走深走实,争取打造竞争性战略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
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潘军表示,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图,将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六抓”,以产业链思维、精细化服务,助推产业倍增发展,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全力完成“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目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