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应重点围绕消防安全管理、场所设置要求、消防安全疏散、场所装饰装修、消防设施器材、电气消防安全、用火用气安全、初期火灾处置八个方面开展检查。
1.检查消防安全责任情况,通过查阅台账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对、询问了解等形式,检查是否开展每日防火巡查、每月防火检查,是否及时整改火灾隐患。
2.检查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情况。重点通过查阅台账、记录,实抽实测等方式进行,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员工应熟练掌握消防安全“一懂三会”。
3.检查场所是否涉及多产权多业态场所消防管理责任不清,是否明确共用疏散通道、建筑消防设施等管理责任的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明确各方消防安全责任,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消防车通道是否进行统一管理,是否设置影响疏散的分隔设施。
1.检查场所是否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建筑内,或违法储存和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
2.检查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是否损坏。重点检查防火门外观是否完整,有无破损;防火门是否向疏散方向开启、启闭是否灵活、关闭是否严密;防火门合页、密封件、闭门器等组件是否齐全;观察防火卷帘外观是否完整,有无破损。
4.检查电缆井、管道井等防火封堵是否严密。重点检查电缆井、管道井封堵是否到位,电线电缆是否穿管或敷设电缆桥架保护。
5.检查场所内是否违规设置员工宿舍或违规住人。重点检查人员住宿区域是否与生产、储存、经营等场所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
1.检查疏散楼梯、安全出口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时应注意,医疗建筑,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和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必须设置2部疏散楼梯。楼梯间开口宽度大于其周长的四分之一时,不得作为疏散楼梯使用。
2.检查是否锁闭、封堵、占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设置门禁系统的疏散出口门应具有火灾时自动释放功能,不需使用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打开,并在门内一侧显著位置设置明显标识。
1.检查是否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夹芯彩钢板违章搭建。重点检查屋顶、围护结构(如外墙)、房间隔墙是否采用彩钢板搭建,双层彩钢板内部的夹芯是否为易燃可燃材料(如聚氨酯材料)。
3.检查建筑内部装修是否擅自减少安全出口数量和宽度,增加疏散距离。查阅场所原安全疏散平面图,核对现场安全出口数量,测量安全出口净宽度和疏散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检查是否按要求设置灭火器,是否存在压力不足、软管破损等现象。重点检查是否按照每50平方米1具4公斤ABC型干粉灭火器标准配备灭火器,且灭火器总数不应少于2具,压力表指针必须指在绿色区域,喷射软管外观不得有破损。
2.检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配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及应急照明,是否存在损坏、未通电等现象,是否保持完好有效。
3.检查是否停用、拆除、遮挡消防设施和疏散指示标志。重点检查消防水泵、火灾报警电源是否关闭;消火栓接口、消防水带、感烟火灾探测器、防火门是否被拆除;室内外消火栓、疏散指示标志、烟感火灾探测器是否被遮挡。
1.检查配电箱(柜)电线连接是否规范,查看是否存在私接乱接电气线.检查电线电缆是否穿管保护,是否直接穿越易燃可燃材料。
4.检查照明灯具与可燃物是否保持安全距离,是否采取隔热、散热等措施。安全距离要大于0.5米,小于0.5米的,要落实隔热、散热等措施(灯具上安装隔热棉)。
5.检查是否随意乱拉乱接电线,是否擅自增加大功率用电设备。大功率电器:挂烫机、电熨斗、除湿器、烘干器、电加热茶壶、电磁炉、热水器、微波炉、咖啡机、电饭煲、电暖器等。
2.检查是否违规在营业期间实施电气焊作业。重点检查是否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动火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是否配备灭火器并清理周边可燃物,会使用消防器材扑救初起火灾。
3.检查使用燃气的部位是否按规定安装可燃气体探测器及燃气紧急切断阀。重点查看可燃气体探测器及燃气紧急切断阀的型号、数量、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检查员工是否掌握本场所火灾危险性,是否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通过现场询问、实测等方式检查员工是否熟悉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是否会报警,是否会扑救初起火灾能力,是否会组织引导群众疏散逃生。
2.检查室内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管网无水、系统瘫痪等现象。
3.检查是否违规使用明火。(1)歌舞娱乐场所严禁使用明火进行表演或燃放各类烟花;(2)小餐饮场所公共用餐区域严禁设置、使用液化天然气气瓶、压缩天然气气瓶及液化石油气气瓶;(3)学校集体宿舍严禁使用蜡烛、酒精炉、煤油炉等明火器具,使用蚊香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4)校外培训机构严禁使用明火取暖、照明、驱蚊;(5)养老院室内活动场所、廊道内严禁烧香、用火;使用明火艾灸、拔罐必须落实专人看护;(6)医院病房楼内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
4.检查餐饮场所是否落实厨房烟道每季度清洗。重点查看单位厨房及公共区域的油烟管道是否根据油烟积聚情况合理确定油烟管道清洗频次,且每季度至少清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