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5月14日,习总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南水北调工程作出重要指示。
“从守护生命线的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两年前,习总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多个县市区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线亿人,发挥着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始终守牢工程基本盘,把南水北调安全融入构建国家大安全格局中,不断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确保汛期、冰期、国家重大活动和节假日等特殊重要时期输水安全。
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全面排查消除各类风险隐患;使用水下机器人检查巡查,及时开展水下衬砌板修复等加固项目;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及安全风险预警;全面排查沿线水库坑塘,协调地方政府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科学制定冰期输水调度方案,有效保障第24届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稳步推进水质监测、水质保护和风险防控等水质保障……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着力建设科技工程,不断提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今天,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的基础更加牢固。中线水源公司通过北斗自动化变形监测技术试点、无人机高精度渠坡变形巡测等新技术,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安全监测系统网络。中线工程“四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成果得到应用,极端情况下的应急调度能力、常态化输水调度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长距离调水工程水质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对全面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具有标志性意义。
2022年7月7日,引江补汉工程开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高度重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要求把引江补汉工程打造成为安全工程、优质工程、绿色工程、科技工程、廉洁工程,为将来西线工程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
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自然资源部已经批复引江补汉工程先行用地申请,工程先行用地手续办结。今年下半年,引江补汉工程将迎来全面施工阶段。
引江补汉工程在十堰市,规划布局了输水总干线出口段和汉江影响河段综合整治两部分。2023年7月7日,在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的丹江口市安乐河工区,伴随着混凝土罐车和混凝土输送泵车的隆隆声,作业人员正进行主洞洞口渐变段的衬砌施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输水隧洞于2023年2月18日正式进洞。截至7月7日,主洞施工已经完成进尺224米;桐木沟检修交通洞施工已完成进尺588米。
聚焦主责主业,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围绕国家水网开发建设,构建和布局涉水产业,做强做优水产业链条,推进水网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文旅、航运等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多业态提升水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丹江口水库,清清永续北送。汉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5%、天津城区供水的99%;河南省“南水”已覆盖11个省辖市,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用上汉水。
优质水源提高了受水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形成了以工程为纽带的一批城镇和工业园区,织成了一张经济循环网,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超1亿立方米,为推进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中线一期工程为受水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缓解了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充足的水源为富士康、百威啤酒等工业项目落地提供了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显著。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生态水利工程样板,持续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
沿线受水区通过水资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方式为地下水供应赢得了“喘息”之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以扭转,地下水位开始逐渐回升。京津冀地区从根本上扭转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实现总体回升。
白洋淀从1984年开始连续5年出现干淀现象。2018年以来,中线一期工程开始持续向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补水,白洋淀水域面积从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华北明珠”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河南省南阳市、焦作市、濮阳市、新乡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多个水库、湿地、河流湖泊水量明显增加。北京市南水北调调蓄设施增加水面面积550万平方米,2021年10月1日,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造了新的纪录。(记者 朱江 通讯员 许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