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初期缺乏规模效益,价格高于现场搅拌混凝土,如没有限制或禁止现场搅拌的政策法规出台,预拌商品混凝上市场开拓十分艰难。建国初期,我国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中采用了预拌混凝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发展比较迟缓,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近几年来,国家对发展预拌混凝土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003年,国家商务部、、建设部、交通部发布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确定了124个禁止现场搅拌的城市,并且明确规定了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的时间表。各地政府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及本地实际情况,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大力鼓励和支持预拌混凝土,大大促进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
据权威部门的预测,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建材工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预计达到1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国家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逐年提高。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拉动预拌混凝土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
在中国混凝土网对2005年全国商品混凝土产量的调查中发现,华东、华北及华南地区占据了中国区83%的混凝上量,尤为华东区特别突出,江苏、上海及浙江预拌混凝土的急速发展成为其他省市关注的焦点。
2003年,整个混凝土企业呈现“井喷”的势头,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726家迅速增长至1359家,增长率从2000年的6.3%到2001年的12.28%。而到2003年则成为增长的拐点,企业增长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
近年来增速降缓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宏观调控加强,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二是设备保有量、成新度大幅提高,搅拌站基数不断增大。
2005年,混凝土行业集中度整体不高,商品混凝土前十强企业的总产量也仅占行业总产量的11%。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小、企业层次较低等情况。行业处于买方市场,企业通过恶性竞争来求得发展,处在“诸侯混战”的时候。行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在买方面前没有话语权,企业在面对恶意拖欠等等行业潜规则时显得力不从心。
预拌混凝土企业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大城市,预拌混凝上使用量较大。尤其是江苏省,2005年发展极为迅速,新建混凝土生产企业30多家,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立方米,产量也从2004年第二位一举反超上海。这些发展较好的省市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西部地区,有的省份还没有一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有的省市即使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由于种种原因,也未充分发挥作用。
2005年,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销售量为6000~7000辆,预计2006年需求量不超过7000辆,近几年国内市场需求基本趋于平衡。若二级市场能够顺利开展的线年,预计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的总需求量约为1500台,比2005年增长15%-20%;搅拌站的需求约为1300-1500台,尽管今年第一季度搅拌站的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但全年需求并不会有很大的突破;泵车需求为1000~1500台,拖泵为2000-2500台。
(6)ERP软件及GPS系统开始逐渐被企业接受,而且发展良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发达地区普及率已超过50%)。
(8)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已逐渐成熟,中部地区迅猛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刚刚开始)。
(9)发达地区进入诸侯割据时期,价格竞争激烈,缺少行业龙头与采购方进行价格谈判,维护行业合理利润。
(10)尽管企业普遍反映应收账款高涨和利润低下,但是混凝土企业倒闭的消息却鲜有耳闻,说明行业内多数企业仍有合理利润。据测算,在上海混凝土价格最低的时候,好的混凝土企业仍然有20%的毛利。(王骅)
64){ document.getelementbyid(fontzoom).style.fontsize=(++curfontsize)+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fontzoom).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