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杏彩官方注册地址

杏彩官方注册:1944年豫中会战及惨败11大原因分析(上)

来源:杏彩官方注册平台 作者:杏彩官方注册地址 时间 : 2024-12-23 11:45:48 浏览量 : 1

  豫湘桂会战,是中国抗战最大的溃败;丧师六七十万人,上百座城县沦陷。特别是独山失陷,重庆震动;美,英,苏等各国使馆一度从重庆迁往成都,蒋介石曾公开表示要与重庆共存亡。

  笔者将依据权威史料,分上,下两章客观公正地讲述豫中会战(又称中原会战)。注意下章节,将有笔者对豫中会议惨败11大原因分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15集团军中原会战平汉路东地区战役战斗详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103人提案《请申明军令严重失机将领以明责任而利抗战案》,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王奇生:《湖南会战:中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原文载于《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一卷

  1944年6月,以成都为基地的中美联合空军轰炸了北九洲的八幡小仓。7月初,美军攻克日军重兵坚守的塞班岛;美军建立起太平洋轰炸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遂以B-29型重轰炸机为主力,拉开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轰炸;特别是“李梅火攻”造成了日本军民重大伤亡,加剧日本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彻底败退,迫使日军急于扭转战局。作为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日军却在中国战场发起前所未有的巨大攻势,即“一号作战”;就作战范围而言,北起河南,南至广西边境,绵延数干公里;就作战规模而言,是日军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大会战。会战正式发起于1944年4月,但日本大本营早在1943年8月就开始策划。

  日本大本营发动“一号作战”的原因有四点:第一. 日本大本营鉴于太平洋战场的接连失败,意识到海上防御线已不稳固,便开始制订维持长期战争的计划。其指导思想是:“即便将来在太平洋上的防线全被突破,也要保证在中国上有足够的立足点。通过中国,再与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50万日军联系起来,利用这一广阔领域内的丰富资源,就可从事长期的战争”。即利用中国战场和南洋丰富的资源,来维持长期战争。

  第二.”先行打通中国南北,构成直通南方的大走廊”。所谓打通,”即企图占领和修复从黄河北岸的新乡至汉口的平汉线南段,武昌至衡阳的粤汉线北段,衡阳至柳州的湘桂线,并新建自柳州经南宁至谅山的线路。这样就把朝鲜、满洲、中国、印度用铁路连结起来”。这等于进一步稳固了日本在东亚的占领区。

  第三.同时中国战场上局势的变化,也引起了日方的高度重视:“军队尽管战斗力在武汉会战以后逐渐降低,但仍是中国战场最主要的敌手;而中美空军实力的增强,更对日本本土构成直接的威胁,特别是从中国基地起飞的美军飞机,成了日本方面的心腹大患”;“另外八路军、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在广阔的敌后从事大规模的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所谓”治安”工作”。

  至1943年11月底,在华的美国空军拥有战斗机、轰炸机共约230架,其中大半配置在桂林及东南沿海地区。25日,30架美军各类飞机从江西遂川机场起飞,轰炸新竹的日本海军飞行基地,击落炸毁日机数十架。对日本来说,这是中国基地的美军飞机第一次空袭。这表明了美军可以从太平洋,中国两个方向同时对日本本土发起大规模空袭;这是日本所无法承受的。不仅如此,这些飞机还时不时地攻击东海上的日军舰船,这威胁了日本东海运输线。摧毁美国的在华空军基地,从根本上消除中国战场对日本本土空袭的可能性,便成为日军大本营最主要的目标。但这些基地大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这正与打通交通线计划里的作战区域大致相同。换句说话日军打通交通线的计划是势在必行,那么因在华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的威胁,则大大加快了计划实行。这更促使日本大本营决心集中精锐重兵,消灭以中央军为支柱的中国抗战力量。

  第四.完成“一号作战”的基本是陆军,日本大本营企图通过陆军来对实力较弱的胜利来提振日本海军太平洋作战不断失败而日见低落的士气。以上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第73页,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上)第27页。

  可以看出,表面上豫湘桂会战是日军破釜沉舟的大出击;但实际上是日本大本营在深知太平洋防线不保而欲事先在中国构筑防御圈的消极举措;也算是垂死前最后倾全力一拼。当然抵抗力较弱的中国战场,是最好的打击目标;也能构建起所谓的内陆防御圈,以达到长期作战的目的。

  由于“一号作战”牵扯面太广,所以日本大本营的计划几经反复。先是中国派遣军于1943年12月初制订出计划方案,但大本营方面却警告其”不能轻易作出决定”,深恐泄密。12月中旬,大本营又要求将攻击计划提前,同时将作战名称正式确定为“一号作战”。进入1944年,在华美国空军行动更加频繁,这进一步促使日军尽快摧毁美国空军在华基地;同年1月24日,天皇批准《一号作战纲要》。据此,中国派遣军又于3月10日制订了较为详细的作战计划,12日向全军传达。

  按照计划,中国派遣军”于1944年春夏季节,先由华北,继由武汉地区及华南地区分别发动进攻。击溃敌军,尤其是中央军,并先后将黄河以南京汉铁路南部及湘桂、粤汉铁路沿线之要地,分别予以占领并确保之”。其作战目的在于”击败敌军,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沿线的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同时摧毁重庆政权继续抗战的意图。”可见蒋介石和中央军是侵华日军最主要的打击目标。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上)第36页,第40页。

  日军 ”一号作战”所规划的作战范围:黄河、信阳与岳州、衡阳间的直线公里,而衡阳至柳州间的直线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实现击垮”超我数倍的蒋介石所属全部野战军的半数,进行贯穿作战”,其作战难度无法想象。特别是此时日本中国派遣军已出现兵力不足的困难。在此计划里,日军投入的总兵力为51万人,其中平汉作战为14万8000人,湘桂作战为36万2000人,战马10万匹,各类火炮1551门,坦克794辆、汽车1万5550辆。

  中国派遣军1943年末在中国的兵力总数仅为62万左右,战马13万匹、汽车约18000辆。为确保会战的成功,日本原准备从中国调往太平洋岛屿上的兵力也暂缓或不调,并且从国内和中国东北抽调来大量的各类兵种。

  对日本陆军来说,这样长距离的作战和大规模的兵力集结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的日记里,明显地反映出他深知这次“派遣军未曾有过之大战……与实力、资材,尤其战力全面下降之状况,殊不相称”。但面临着对日本极其不利的远东及太平洋战局,大本营方面只有孤注一掷。打通平汉线是”一号作战”的第一步,由华北方面军来完成。在1943年秋开始实行的《下半年度作战指导大纲》里,该方面军鉴于党活动的急剧加强,原规定“主要作战对象为中和军队,其作战目的也是要从组织上消党和军队”“这时便改变作战方向,抽出了兵力的二分之一(至少65个步兵大队)投入”一号作战”。其作战计划为:”首先突破正面的敌军阵地,将我主力部队集结于黄河南岸。随后部队佯作沿京汉线南下,以郾城附近为中心,使主力朝西方向右迂回,围歼第1战区敌军,特别是汤恩伯军”。华北日军以第12军为主力在正面作战,第1军由山西方面策应,而华中方面军则分别以部分兵力自皖西和鄂北方面出兵配合。可见汤兵团是豫中会战日军头号打击目标。

  日军一方面制订出较为详细的作战计划,一方面也加快战争的准备。为补充兵力,日军强征在华的日本侨民和商民入伍;这大幅扩充了中国派遣军的兵员。为便于军队运输,日军竟将华北和华中地区各铁路支线的铁轨、枕木等器材拆除,统一运往新乡、开封、信阳、武汉等地集中;至1944年3月中旬,日军修通了中断了6年的黄河铁桥。期间,平汉铁路线北段由新乡南面的小翼一直修复到黄河北岸,并铺设了8条支线;日军还重建了邙山头据点。可见日军准备之充分,投入之大。

  1944年4月中上旬,日军第12军主力都已集中在新乡以南的黄河北岸地区,从绥远和东北抽调的部队也相继到达。兵力建制为第12军所属的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骑兵第4旅团、炮兵、工兵联队及其他特种兵,另加关东军派来的第27师团和绥远调来的战车第3师团,总兵力达15万人,统属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指挥。此外,日军还将第1军一部配置于黄河北岸山西境内,华中方面军一部调集于信阳及安徽西部正阳关地区,准备配合华北方面军的作战。除此之外,日军又集结一大批伪军部队协助进攻,计有第2集团军张岚峰部、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第28集团军庞炳勋部、第11军孙殿英部等。可见日军调动之大,还调集大量伪军参战。

  与日军调兵遣将、周密部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经过中条山会战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特别是中央军精锐部队损失殆尽,1929年至1937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军官约有25000人,但至1938年初就有约10000军官战死沙场;正是这些军官的牺牲,扛起了中国抗战的胜利。至1944年初,从编制上看军队名义上有340余步骑兵师,总人数达650万之多,但实际能作战的部队并不多;有大量史料证明存在严重吃空额问题,能投入作战兵力不足三分之二(另一说不足一半)。而且兵员素质差,作战意志弱,武器弹药匮乏,严重缺少重武器。很多师,实际只有1个旅,甚至1个加强团;很多团甚至连迫击炮都没有,机枪弹药也不足。可见,独自扛起正面战场7年多,还派上百万军队深入敌后,此时已是遍体鳞伤,精锐尽失。

  而抗战后期在美国援助下编练成的精锐部队,为满足美,英在缅北滇西作战的需要;故大多集中在大西南和缅北、印度,其中驻印军3个师全部美式装备,在云南的6个师为半美式化(另有学者称仅为三分之一),分别称为“X部队“和”Y部队”;另有第8战区胡宗南的数十万精锐部队一直布置在大西北,用于限制在华北,陕甘宁边区的疯狂扩张;中队从1937年8月下旬的3.4万人,到1938年底发展到16万人;至1939年春扩充到22万。1940年6月,竟疯狂发展到50万。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深度的恐慌;这造成了国共第二次彻底决裂。一面抗战,一面分兵围堵中队;还要监视地方实力派,以防投敌叛国。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广阔的华北、华中及华南战场上,却无多少机动兵力可调;这也注定了豫中会战悲剧性惨败。

  作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在河南等处布防的第1战区部队;其主力由战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谪系汤恩伯统率,而司令长官蒋鼎文并无实权。担任河防和正面防御任务的计有第4、第14、第15、第19、第36、第39、第28等7个集团军,共18个军,约30万人。进入1944年后,由于黄河北岸的日军调动过于频繁,特别是日军工兵部队忙于修复中断6年之久的黄河铁桥,第1战区据此判断日军会有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可能要南下打通平汉线,因而也相应采取了一些应战措施。3月中旬以后,蒋介石连电第1战区,要求其部署在嵩山附近的山区与敌决战。14日,该战区据此制定出具体方案;18日,第1战区长官部却根据军令部颁发的较为详细的”平汉线作战计划“,改在禹县、密县、许昌、漯河地区同日军决战。其总兵力有43个师,其中29个师担任豫南、豫北广大地区的防守任务;另14个师为机动兵团,隐蔽于临汝、登封、禹县、襄城、宝丰、叶县地区,协助防守部队侧击和包围侵入嵩山一带的日军。

  这一作战计划是战区长官部根据以往大兵团的作战经验制订的,但面对此次数量庞大的日军以迂回穿插为特点的攻势战略,并未起到任何作用。这表明,蒋介石和以汤恩伯为首的第1战区,对日军攻势规模和兵力部署估计严重不足;汤恩伯完全听命于蒋介石和军令部。

  1944年4月17日午夜时分,日军终于发动了酝酿已久的”一号作战”。第37师团主力一部3000余人,携炮20余门渡过黄河,次日拂晓就已迂回深入到河防部队的后方,顺利占领中牟县城,并分兵两路,从西南和东南向河防阵地发动进攻。担任中牟及其附近地区河防任务的为暂编第27师,该师成立不久,”缺额既多,装备尤劣,即堪用者亦不足三分之一”;其所辖三个团竟只有3000余人(相当于1个加强团),迫击炮仅1至2门,机枪才5挺,加之防区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且沙质土地亦无法构筑工事,如此弱旅根本无力阻击日军精锐部队的攻势。尽管第1、第3两团在正面英勇抵抗了8小时之久,但阵地还是被日军攻破,数干日军顺利渡过黄河。18日中午,日军工兵在黄河上架起轻便桥梁,日军大队人马源源不断地开过了黄河。

  在日军渡河立足未稳之际,暂编第1军军长刘昌义曾亲率两个营英勇袭击敌之侧背,并命令暂编第27师、军部直属部队及新编第29师第86团同时发动,但仅凭借迫击炮和手榴弹抗击日军机械化兵团和飞机,显然无力扭转在战场上的劣势。

  19日拂晓,日军第110师团又在邙山头发起攻势。在大炮、飞机和毒气的联合攻击下,第85军吴绍周部所属预备第11师伤亡惨重。次日拂晓,6000余名日军在数十门大炮和4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对预11师摩旗顶阵地进行了数十次的俯冲轰炸,并最终攻陷之。摩旗顶高地一失,丢失了河防的制高点,而日军则在强大的火力配合下,全线突破的黄河防线。

  日军主力渡过黄河后,分路南下。1944年4月18日晚8时,日军第37师团步兵第22联队派遣一支由300人组成的先遣挺进队向郑州急行军,于次日黎明即抵达郑州车站,用绳索登上郑州城墙,向守军发动突袭,并迅速占领北门。守卫郑州的计有第85军第110师一部及第78军属下的3个团,但仅抵抗了一个小时就溃退;连接平汉和陇海两大铁路的重镇郑州遂于20日下午丢失。

  20日,另一部日军进抵和尚桥,切断了新郑和许昌的交通。次日,3000余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新郑,守军赖汝雄第78军新编第42师之第125团与敌血战3小时,士兵伤亡过半,连长以上军官阵亡9名,新郑遂于当天下午失陷。

  此后,日军在接连轻取尉氏、郑县、洧川、长葛、荥阳、崔庙等地之后,即将攻击的主要目标放在密县,以图打破集结兵力或侧击的支撑点,另将一部主力集结于新郑一带,以南攻许昌。而在经历了连续失败后也作了重新集结和部署:汤恩伯将所部主力分成南北两个兵团。南兵团以李仙洲为指挥官,统辖部队以第12、第29军为主力;北兵团以王仲廉为指挥官,指挥战区主力第13、第85军,准备”以有力之钳形态势包围由中牟及邙头山两方面之敌于许昌、襄城、禹县、密县间地区而歼灭之“。这一作战计划是4月22日制订的,但次日夜间,密县县城就在日军主力部队15000余人的夹击下失陷;新的作战计划未实施,即化为泡影,完全丢失整个战场主动权。

  至此,日军主力已在黄河南岸郑州至新郑、密县一带集结,战车第3师团、独立战车第2联队和骑兵旅团也源源不断地渡河,这大大增强了日军的战力;特别是机械化兵团在平原作战的巨大优势。从1944年4月25日起,日军继续向南突击。29日,第37、第62、第27师团及独立混成第7旅团所部万余人,在150多辆战车和汽车的配合下完成了对许昌城的包围,随即开始攻打许昌附近各据点。激战至30日晨,许昌已陷入重围。第1战区所部新29师、新42师、第29军、第193师、第20师、第91师各部与攻城日军展开激战,其中第20师和新42师伤亡逾半,但予敌较大杀伤。日军以飞机、大炮和坦克协同全力向许昌发起总攻,守城的为新编第29师一部两千余人,经过顽强抵抗以后,该师电台被毁,对外通讯断绝,工事亦多毁坏。5月1日,许昌失陷,师长吕公良壮烈殉国,团长以下军官伤亡三分之二以上。

  许昌的失陷,不仅使失去了对豫中平原中心地区和水陆交通枢纽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彻底击碎了汤恩伯侧击日军的计划。据蒋介石“守许昌之师,应尽力支持,以吸引、牵制敌之兵力”的指示,汤恩伯急令李仙洲率第28集团军2个军约1万人向襄城、禹县方面移动,攻击日军的侧翼。但这支机动部队却迅速被日军打垮,在颖桥争夺战中,日军动用了步骑七八千人,火炮20多门,汽车200余辆和坦克25辆,李仙洲部力战不支后撤。汤恩伯所谓的侧击计划,刚开始就告失败。

  1944年5月1日,蒋介石为挽回败局;电令汤恩伯兵团 ”应集中全力(第12军、第13军、第29军、第85军、暂1军、第78军等)使用于禹县附近,与敌决战“。汤恩伯遂于次日开始重新调配部队:(一)南兵团方面第12军长贺粹之指挥暂55、第81师集结于郑县、宝丰地区:第87军长赖汝雄指挥第22师、新43师向襄城推进:第89军长顾锡九率领新1师、骑2师集结于漯河、郾城:第22师仍在颖桥拒止进犯之敌。(二)北兵团方面:石觉第13军主力集结于白沙、告成地区:吴绍周第85军将登封、临汝阵地的守备任务交韩锡侯第9军接替后,集结登封;马励武第29军固守禹县,新编第29师固守许昌。

  中方在战略上的变更,迫使日军也变更了作战计划。日军原来战略设想,是在攻占郾城后以主力向右实行大迂回,包围并歼灭第1战区汤恩伯的主力部队。中方部署改变以后,日华北方面军参谋部认为:”此种情况对于日第12军由郾城迂回,肯定不能形成有利的战略形势。为了迅速控制登封附近重庆军主力的退路——缶汝平地,必须将第12军主力集中指向该方向,方能围歼第13军为中心的汤军主力。因此,第12军攻下许昌,即应迅速向右迂回”。

  自5月1日起,日方第12军主力便以许昌为轴心开始面向西北的大迂回攻势。同时,日军又派第27师团和第37师团的部分兵力继续南下,直指郾城;以图最终打通平汉线。与此次作战相呼应,中国派遣军又“派第11军的部分兵力,由信阳方面北上,同时为了起牵制作用,命第13军部分兵力由蚌埠方面沿新黄河的泛区西岸,向颍州(阜阳)方面进行作战。铁道部队应于打通作战结束后,由南北两方面开始修复作业”。守卫郾城的第89军新1师,城东周家口附近有第15集团军何柱国部所辖的骑兵第3师。5月2日,四五千名日军在伪军和4架飞机及20余门大炮的配合下发起攻击。刚一接触,骑3师即阵亡连长以上军官40多人。次日,新1师守卫郾城以北三里庙的一连官兵也全部战死。4日,日军开始以炮火攻城,新1师第3团副团长牺牲。5日中午,日军冲进东关,随即占领全城。是役,日军仅伤亡150人,伪军数百;而官兵伤亡及被俘者自副军长、参谋长以下500余人,可见郾城毫无战意。

  在平汉路以东地区,为配合平汉路正面的进攻,日军第13军将司令部由上海移到蚌埠,同时令第65师团所部发动进攻,以牵制平汉路东的第19集团军陈大庆部及第15集团军何柱国部。4月24日,日军首先由安徽寿县方面沿淮河西进,前后投入的兵力为两个步兵独立大队计3000余人,骑兵300余,伪军数千人也参加战斗,另有飞机、汽船和山炮配置。迎击部队为廖运泽骑兵第2军(欠骑3师)、骑3师(欠一团)、暂30师(欠一团)及一些地方武装,以廖运泽为指挥官与日军首先交火的是一些地方部队,虽予敌一定杀伤,但战斗力十分有限,日军遂长驱直入。27日,马步康率骑8师3个团兵力分左右两翼攻击当面之敌,但在敌飞机和大炮的攻击下,骑兵阵势大乱,损失惨重,颍上等重镇亦告丢失。此后,骑8师多次与日军交战,双方损失数以百计,其中尤以十八里铺等地的战斗最为激烈。5月2日,日军以步兵1500余人分3路进攻,阵地全部被毁,弃守。下午起,骑8师组织,成功夺回,但很快再告失守。5日上午,日军沿沙河右岸和阜(阳)颍(上)公路同时西犯,骑8师副师长卢广伟战死,退出战场。日军继续西犯,并与其他有小规模战事发生。郾城等地既已占领,作战目的达到,这支日军便于7日停止攻击而开始后撤。战后证明,日军的牵制进攻作用并”无多大效果”,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在日记中记载 ”这是由于新四军在淮阴地区的积极活动大大牵制了我军的结果。”

  在平汉路正面,攻下郾城的日军以第27师团为主力继续南下,当晚攻下遂平,此后再未遇到抵抗,9日与信阳方面北上的一支日军在确山会师,最终完成了打通平汉线的计划。

  以围歼汤恩伯军主力为目标的日军第12军主力,在攻占许昌后即开始向西迂回,攻击目标指向郑县地区,向禹县和襄城猛扑。

  攻击禹县之敌以第62师团为主力。1944年5月2日夜,日军主力对禹县进行了包围攻击,守军为第29军马励武部所辖第91、第193师和第89军顾锡九部所属第20师所部3万余人,在无量庙、蜘蛛山(禹县北卅里)、楚河铺、郭濂街一线英勇阻击日军。“楚河铺敌四五千,战车十余辆,炮十余门:郭濂街敌三四千,战车八辆,炮八门:无量庙敌二三千,共敌万余,战车二十余辆,会攻禹县”。中国守军的山地防御阵地丧失后,利用村庄的土墙顽强抵抗,最终不敌日军炽烈的炮火。在万余日军和20多辆战车的攻击下,禹县于5月3日失守。汤恩伯在禹县与敌决战的计划又告失败。

  同时,日军独立混成第7旅团主力和第37师团一部于对汤军南兵团据守的襄城一带实施猛攻。5月2日,”敌七八千,战车二十五辆,炮二十门,向我襄城猛攻。”4日凌晨,日军占领该城。

  在禹县激战之时,日军坦克第3师团进攻郑县,”敌战车七八十辆,至午增至百余辆,与我第八十一师激战”。为了减轻郑县守军的压力,第29军一部,新编43师和暂编55师先后从东北、东南和西南三面反击,以策应守城部队;但日机10余架轰炸下,第81师伤亡惨重,遂于当晚向宝丰一线退却。次日晨,日军占领郑县。

  5月2日晚,日军第110师团由密县出发,意图对驻守登封附近的石觉第13军发起攻击。华北日军指挥官认为“登封设有汤军的核心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的司令部,在登封附近集结北兵团部队7万人”。但刘戡兵团第9军已于5月3日全面接替登封防务,第31集团军总部和主力第13军以及第89军均撤往山区。从5月4日开始,第110师团向韩村、于村、石羊关(大金店东、白沙西北)等外围阵地猛攻,并迅速占领。

  占领郑县后,日军除坦克笫3师团外,第37师团主力、骑兵第4旅团都加入向宝丰、临汝平地的攻击行动。5月3日,汤恩伯曾计划以有力部队在临汝附近与敌决战,”着第47师、第85军、第13军担任临汝方面守备“,第89军亦以主力开抵临汝。但只有第85军于夜间到达临汝以北的山地,余”均未实现“。次日,日军以正面牵制,迂回侧背的战术占领临汝城。汤恩伯的临汝决战计划不仅落空,而且其所部主力第13、第29、第85军等部约60000人亦被包围在东西(禹城一临汝)60公里,南北(登封北侧一郑县)70公里,外围约180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只是由于伏牛山起伏的山峦使日军机械化部队运动不便,才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

  攻占临汝的日军坦克部队,为了不给以喘息之机,继续沿临汝镇一白沙—龙门街一洛阳疾进。在突破沿路逐次抵抗之后,于5日开始兵分3路实施攻击:”一路千余,战车及装甲车百五六十辆,犯我东龙门山之杨沟寨,迄七。五。高地之线。一路五千余,战车六十余辆,犯我西龙门山。另一路步、骑兵千余,战车三十余辆,渡过伊河西岸”。在刘戡指挥下,的抵抗较为顽强,经过3次白刃战后,日军伤亡惨重,战车被毁数十辆。7日拂晓,黔军第85师在龙门方面突然发起反击,一举克复7050高地;日军旋即,在重炮和飞机轰炸下,“7050高地尽被轰毁”。杨沟寨阵地失陷后,该师组织百余名敢死队反击,最后伤亡殆尽。当天,该师长被炸伤(有史料称为陈德明),两名团长相继失踪,步兵仅剩200余名,阵地遂告失守,龙门一带尽入敌手。但装备极为简陋的黔军龙门之战,是在整个豫中会战少有的亮点。

  龙门一带激战方殷,日军独立混成第7旅团又向鲁山挺进,守卫鲁山为新编43师;但该部阵地部署尚未就绪,就已遭到日军步骑兵2000余的猛烈攻击。7日,该城就沦陷。日军随即兵临下汤,该处为通向伏牛山脉的唯一交通线战区在此储备有大量的粮食、弹药。防守下汤及附近阵地的在名义上有5个师,”但新42师经新郑、襄城诸役之损失不足两个营,新43师经宝丰战役后不足五个营,新29师、暂27师均仅千余人,其中战斗兵不足半数,新44师人数较充足,但装备甚劣……’,下汤速陷,这支日军继续西进。及至月底,新42师官兵伤亡殆尽,新44师仅在四棵树一处的争夺战中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200余人。

  战至5月上旬,由于大部分稍经接触就退却或溃散,日军无法捕捉围歼;造成自许昌向西迂回的日军未达成围歼汤恩伯部主力的作战目标。特别是当敌坦克师团主力攻占龙门等地后,更使溃散的速度加快。此时,日军内部对作战目标发生矛盾:日军第12军并不满意坦克师团对龙门一带的匆忙攻击,认为这多少破坏了围歼汤恩伯军主力的计划。在既成事实面前,第12军仍将主要目标放在打击的主力上。而华北方面军和大本营方面则对第12军的计划很不满意,要求以主力攻克重镇洛阳,意欲在太平洋、缅甸诸地战局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借此提高士气,东条英机亦”希望迅速攻克洛阳”。就这样古都洛阳成为日军首要攻击目标。

  这时,河南战场上没有遭受重大打击的部队,多集中在洛阳一带。以洛阳为中心集结有第4、第14、第39集团军的4个军共6个师,但其编制大多残缺不全。此外,第12、第13、第29、第85等军也由南方山地向宜阳一带开来,以期对日军进行侧击,掩护洛阳的守城部队。汤恩伯于是调整部署,除令第15军长武庭麟率第64、第65及第14军之第94师坚守洛阳外,刘戡指挥第14军(欠第94师)、暂4军等部队向占领东龙门山之日军展开攻势;孙蔚如第4集团军及第9军在原阵地尽力支持;兵团主力第13、第85军迅速由临汝方面尾击窜犯龙门之敌,以图在洛阳附近夹击日军。

  1944年5月1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下达扩大攻击规模的命令,即以东、西、南三方面的互相呼应,“围歼第1战区军,进而攻击洛阳”,具体部署是:第12军应以主力迅速向宜阳、新安方面挺进,进入洛阳西北方;第1军应迅速渡过黄河,向洛阳方面挺进;野副兵团应击溃洛阳以北的重庆军,向新安方面挺进。按此作战计划,驻扎在山西的日军第1军最先采取行动。该军要抽出一部在垣曲附近渡过黄河,”切断陇海路,支持第12军主力作战”,这是”一号作战”计划事先部署好的。

  执行该计划的是由第69师团12个步兵大队组成的基干兵团(称为”天兵团”)。在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天兵团”于1944年5月9日夜间分由垣曲正面、河堤村和白浪村3处渡过黄河,并在白浪渡口架起浮桥,仅此一处就渡过步骑3000余,山炮10门。河防部队素质差,河防工事又因“每于大风过后则大半为流沙淹没“作用有限,不过守备部队仍以步、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抗击;日军的渡船有的被炮弹炸翻,伤亡近50人,一度中止了渡河。日军大部队突破河防后于次日完成集结,随即分兵向渑池、英豪一带进击,意图截断陇海铁路,阻止陕西的支援洛阳。”天兵团”于5月12日占领渑池后,陇海路被彻底切断。日军从军需列车上掳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被服器具。该部日军随即”越过渑池分3股一股沿陇海路东窜;一股向宜阳方面窜扰:一股沿陇海路西进”。

  山西日军南渡黄河,使要在洛阳一带夹击日军的计划完全破灭,加之龙门高地的丧失和汤恩伯兵团在洛阳西侧运动迟缓,使得集结在洛阳、偃师平原准备夹击日军的第1战区主力部队反而遭到来自东、西、南三面日军的夹击。慌乱中,各主力先向洛河河谷和洛宁方面退去,洛阳成了一座孤城。

  第一战区在洛阳城郊的防御以陇海铁路为界,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城北以上清宫和白马坡为中心,利用壕沟修筑了反坦克壕和混凝土火力点;城南也修有反坦克壕和混凝土火力点。城内更构筑了许多碉堡。所有工事之间都用地道联通,形成了较为坚固的防御阵地。1944年3月,又有美军顾问前来指导工事的完善,充分利用山坡、悬崖、壕沟以及房屋,修筑枪眼,并以混凝土或砖石构筑隐蔽的火力点,用散兵壕、交通沟或地道连接各阵地,地面还铺设了铁丝网,可以说是城防坚固。但城内守军只有14000人,其具体部署是:第64师防守西工区,第65师防守邙岭区,第94师守城防区。5月8日,蒋介石两次以电话指示洛阳守军:“(一)洛阳及其附近各守备部队,应死守各该地区十至十五日。(二)洛阳城防部队,应准备充分电台。(三)洛阳应多囤粮弹,并注意巷战设备。 (四)洛阳城防部队,应注意陆、空连络,我飞机飞抵洛阳时,必在上空盘旋三匝,飞行特低。”

  1944年5月9日起,日军坦克师团主力的百余辆坦克,配以步、骑、炮兵2000余人,沿公路由龙门方面北进,分向安乐窝、茹家凹、桃园寨一线的中国守军警戒阵地进犯。另一股日军2000余人,战车五六十辆,由三山村附近渡河,向兴隆寨、七里河一线日晨,日军对洛阳外围发动攻击,”敌战车、装甲车共四十余辆,掩护步兵千余,由林森桥东、西地区,分向我西关及南关进犯……另敌四五百,向五女冢、东陡沟进犯”。12日,“一时,七里河、兴隆寨敌,战车五、六十辆,步兵二千余,向我猛攻”,七里河一带的中国守军固守工事,与敌展开激战,双方仅距30米。”激战至拂晓,敌续增二千余,战车七八十辆向我猛扑”,日军再次采取迂回侧背的战术,至次日凌晨占领七里河,但付出了伤亡大队长以下官兵近百名的代价。同日,日军另一部在洛阳东南发起攻势,但中国守军以阵前埋设的地雷和猛烈的炮火成功击退日军;中美联合空军亦出动飞机轰炸日军阵地。天黑以后,日军将攻击重点放在西关,步兵、工兵在30辆坦克配合下,于13日午突入城西南角,但在守军炮火轰击下兵力无法展开。双方在西关一带展开巷战,逐屋争夺。处在二楼的守军为发挥火力,就将脚下的地板凿成窟窿,以手榴弹猛炸一楼的日军,突进城内的日军仅一个大队,其中两名少尉战死,其他军官亦多数负伤。

  退守至邙山南麓、史家屯一线日拂晓,日军发动总攻击,至20日,双方彻夜激战。17日,日军在大炮和烟幕弹的掩护下,摧毁了在邙岭西部的阵地;退至岳村、史家沟、后沟之线。上清宫、西寺坡一带阵地在19日一天之内就遭到日军重炮和飞机的猛烈攻击,但守军阵地岿然不动。西寺坡争夺战持续了四昼夜,直至21日夜,日军在战车的掩护下,再度向后沟迄上清宫、史家沟、西寺坡一线展开猛攻,主力为避免被包围才撤至洛阳城内。

  1944年5月23日,日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亲赴洛阳城外,指挥攻城;可见抵抗之顽强。24日13时,日军以第63师团和第3坦克师团为主力,对洛阳城发起总攻。日军”先以炮兵、飞机集中火力,向我西面城墙及东北城角轰击”,接着由步兵跟进突击。激战至当日下午,日步兵千余首先从西门及西北城角突入市区,东车站及其他方面也相继告失。不久,日军分别由南门、东北角和北门突破进城。在炸毁了外壕和城墙之后,日军坦克车也冲进城内,随即到处展开激烈的巷战。天黑以后,官兵凭借机枪,手榴弹予敌较大杀伤,但敌继续拼死进攻。战至25日凌晨,日军又调派第110师团一部增援,凭借强大火力,在城内展开全面扫荡战,阵地悉被破坏,各处通信断绝,残兵遂由城墙东角撤出。25日8时30分,日军完全攻占洛阳;历时16天的洛阳保卫战结束。

cache
Processed in 0.004772 Second.